有關抗美援朝時的上甘嶺戰役,相信大家通過課本與影視都知道概梗,但影視畢竟是藝術作品,虛構的成分很多。
曾參加過上甘嶺戰斗的志愿軍第12軍35師102團機槍連老兵馬發泉就此表示:“電影里上甘嶺是假的,當時我們就反對過這些電影,沒有真實性,自己演自己……”
馬發泉當時僅17歲,還是學生兵,走出國門前僅學過一句英語——“繳槍不殺”。
1951年5月志愿軍第12軍摸黑渡過了鴨綠江,戰爭隱蔽性的決定了根本不能唱“雄赳赳,氣昂昂……”,和他一起入朝的還有兩個哥哥。
入朝第1天,一名卡車司機因為路太黑閃了幾下大燈,美軍飛機立即飛了過來,先用機槍掃射,緊接火箭彈也打了過來。
美軍飛行員都是參加過二戰的老油條,飛行時間至少在1000小時以上,打擊精度非常高,卡車瞬間成了滿天飛的鐵片,司機連塊骨頭都沒有找到。
馬發泉帽子被震飛了,他低頭想撿帽子,連長拽住他就跑:“你想死啊!命重要還是帽子重要!”
沒過幾天,就在馬發泉的大哥剪敵人鐵絲網時一顆照明彈落下,偵察班暴露了,美軍重機槍立即打了過來。
此時的馬發泉就在50米外,隔著一條小山溝,他想沖上去,卻被排長一把摁住。
馬發泉喊道:“那是我哥!骨頭總得讓我撿一塊吧?”
排長直接把槍頂到他腦門上:“動一下老子崩了你,這tm是戰爭,你過去幾百號人就暴露了。”
馬發泉說:“電影里總說美軍是紙老虎,紙老虎怎么橫掃太平洋戰場上155萬精銳日軍的?抬高自己貶低別人是不對的。”
馬發泉就這樣看著大哥被打死,卻連收尸的權利也沒有。
等到天亮時,他們終于看清楚了遠處的山頭,這才知道那就是上甘嶺。
上甘嶺最可怕的不是山頭陣地,而是上山之路,要經過好道封鎖線,美軍24小時不間斷轟炸,上山的路上鋪滿了志愿軍尸體。
上甘嶺戰役共打了43天,但不是每個人都打滿了43天 ,每個連隊只堅守24小時就換下一個連隊上,即便如此,撤下來時每個連往往只剩下十幾人了。
曾訓練的炮彈來了就臥倒在戰場上根本沒有用,趴下去就起不來了,因為美軍是用空爆彈,在頭頂三米處爆炸,靠彈片殺傷。
當他們替換的連隊僅存地12名戰士走下來看到他們拿著沖鋒槍后,老兵告訴他們,趕緊把槍扔了,減輕負重,山上尸體多的是,到處都是槍,你們只需要拼命往山上跑,能跑多快跑多快,跑得快才能活下來……炮彈不是你們想躲就能躲得掉,死不死是概率問題 。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即將換防的戰士,內心又會受到怎樣的沖擊?
好不容易沖上上甘嶺,又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陣地上都是半米厚被炮彈犁開的鮮土,石頭被燃燒彈燒的通紅,無法當作掩體,必須重挖戰壕,挖出來的土都是血泥。
上甘嶺沒有給他們胡思亂想機會美軍很快沖了上來,在美軍接近他們陣地時,志愿軍紛紛從掩體和坑道沖出來,雙方一接觸就是臉貼臉的白刃戰,就連手榴彈都成了近戰武器。
馬發泉的恐懼此時已變成憤怒,他和所有的人都明白,能不能在上甘嶺上活下來,能不能為戰友報仇都被這24小時決定……短暫的白刃戰后,身邊到處是開膛破肚的殘骸……
上甘嶺上最難熬是沒有水,美軍投擲的燃燒彈幾乎要把空氣燒干。
15軍軍長秦繼偉從平壤買了2萬斤蘋果,而且下了軍令——送一筐蘋果上去記2等功,但整個戰役結束僅送上去了一個蘋果。最感慨的是為了送這個蘋果,志愿軍犧牲了兩個連200余人。
美軍地面部隊司令官范弗里特得知自己的兒子被志愿軍擊斃后陷入了瘋狂,怒火全部發泄給了上甘嶺,近3.7平方公里的山頭落下了230萬顆炮彈,隨便抓一把土都有十幾塊彈片。
24小時后他們連隊走下來,全連130多人僅剩8人。
馬發泉心里一直有個遺憾,一個為救他的老兵犧牲后他想把恩人尸骨背下來,結果把尸體殘骸湊到一起才11斤……
除上甘嶺戰役外,一位志愿軍20兵團64軍的幸存志愿軍老兵也講述了他們的遭遇。
64軍在第5次戰役突破臨津江后,遭到了美軍猛烈打擊,已經無法向前推進,更別說完成任務了。
前面是密集的火網,背后是滔滔江水,4萬人不顧一切地向前沖,但始終無法撕開美軍的防線,沖鋒的路上鋪滿了志愿軍尸體。
兵團司令楊得志急了,命軍長曾思玉不惜代價強突,同時又以添油戰術命令65軍的兩個師支援。
電報如下:
“我主力己置身江南狹小背水之地,如不堅決攻擊等于死亡……各師主官如不能穿插到目的地完成任務,將受到革命紀律制裁。”
電報斬釘截鐵:若64軍不能突破美軍火網完成穿插到議政府的任務,軍事主官被送上軍事法庭或執行槍決。
退路斷了,5個師背靠臨津江成了美軍飛機重炮的活靶子,戰斗變成了屠殺……美軍投下1000度高溫的凝固汽油彈將無數志愿軍戰士籠罩在火海中,坦克碾壓著志愿軍尸體開火。
5個師都是剛入朝的滿編師,每個師至少1.3萬人,被包圍在20平方公里區域內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遭到美軍空地火力反復收割了兩天兩夜,尸體鋪滿了臨津江畔。
臨律江畔究竟戰死了多少人,至今都是一個謎,軍史不愿提及這段戰例,戰地日志中用“傷亡極其慘重”描述這段血淋淋的噩夢。
1953年7月27日晚上8點,奇怪的一幕出現了,盡管雙方炮火比以往都猛烈,但都是射向天空……每個人臉上也都洋溢著笑容,因為停戰協議即將生效,雙方士兵將不再互相廝殺,所有人都能活下去了。
1954年5月,馬發泉隨部隊上了一輛悶罐車,那時候回國是機密……幾小時后車門打開,眼前是鴨綠江橋,車廂里立即爆發出震天的歡呼聲。
我們認為馬發泉的敘述才是真實的歷史,朝鮮戰爭后期雙方都已精疲力盡,最后以和平停火。
感謝閱讀,歡迎留下寶貴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