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家族繼承的爭議把宗馥莉推到風口浪尖。
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接班人”,而是用了十多年自己動手、重新布局。她的做法,也許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但卻值得很多普通人,特別是女生,認真看看。
一、她不是臨時出現的“接班人”
宗馥莉2004年就回國參與娃哈哈的業務,后來獨立負責宏勝飲料集團,已經干了快二十年。
她不是那種“等父親退位、才突然出場”的富二代,而是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實打實地管公司、推產品、帶團隊。
她的很多布局,其實早就開始了,只是沒被外界關注。
二、她選擇自己干,而不是進原有體系
宗馥莉沒有強行插手娃哈哈的老體系,而是另起爐灶——她成立宏勝集團、推出KellyOne品牌,重新組建生產與銷售團隊。
她把160萬個銷售終端變成自己的人脈資源,這意味著:
她在掌控自己的供應鏈,而不是依靠家族的人脈。
在老臣把持的環境下,她選擇繞開舊路徑,走出自己的通道。
三、她處理股權問題,不靠情緒,靠規則
宗慶后去世后,她對部分弟妹持股的工廠進行了關停,理由是資源整合。外界議論紛紛,但她的處理方式一直圍繞“效率”和“結構優化”。
這不是情緒化決策,而是商場里的標準打法。
如果不是娃哈哈這個家族的標簽,很多人可能會把這當成一次正常的企業重組。
四、她的風格不討喜,但行動很清晰
宗馥莉不是那種“親民型”的女企業家,也不靠情感打動人,但她有目標、有執行力,而且不靠父親給位置。
她推出產品、簽合同、開工廠,都是自己在前面打頭陣。
她不強調感情,也不訴苦,走的就是一條——靠自己干的路。
五、她不是“搶班奪權”,而是另起一套體系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并沒有在原有體系里爭搶資源,而是直接跳出來,自己建班子、自己抓資源、自己推品牌。
在管理風格上,也從“繼承人”變成了“創業者”。
她要的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整套屬于自己的運營系統。
結語:
宗馥莉并不完美,也并非毫無爭議。
但她確實不是“躺著等家產”的那類富二代,而是一步步用十多年,做出一個完整的商業結構。
她不喊冤,也不博同情。她用實際行動,把“家族繼承”這場難題,走成了一場新的游戲。
對普通人來說,她的方式不是唯一答案,但能提供一種思路:
有些路,不必搶,也不用等,自己去走就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