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聲小店基于深度科研洞察,專注為動物實驗提供"簡器械·精實驗"解決方案。我們突破高精設備局限,開發手工定制化儀器及配件,通過科研巧思將基礎工具轉化為創新實驗方案。產品涵蓋行為學裝置、操作輔助工具等,使實驗室在保持操作簡效的同時,實現精細化數據采集,助力科研人員以創造性思維發掘簡易儀器的潛在科研價值。
作為研究人類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發病機制與治療手段的關鍵工具,能夠模擬患者癥狀與病理變化。
分組與模型制備:
大鼠購入后,先行適應性飼養 1 周,以使其適應實驗室環境。隨后,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大鼠分為空白組和造模組。
造模組通過鈍性打擊結合離心運動的方式,構建MPS模型,整個造模周期為3個月。在最初的2個月,每周對大鼠實施1次鈍性打擊。打擊后的第1天,將大鼠放置于傾斜角為 16° 的動物跑臺上開展離心運動。運動開始,速度緩慢,隨后逐漸增大至 16m/min,每次運動時長 90min。如此重復干預 8 周后,讓大鼠恢復1個月。當大鼠出現局部肌緊張帶或結節、靜息狀態下出現自發電位、針刺局部產生抽搐反應這 3 個特征時,即表明MPS模型復制成功。此后,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復制成功的大鼠進一步分為模型組和電針組。
干預方法:
電針組選取大鼠左下肢股內側肌處的激痛點進行針刺,采用頻率為2~20Hz 的疏密波,電流強度以大鼠左下肢出現輕微顫動為適宜標準,留針15min,持續干預1周。空白組和模型組大鼠同樣采取相同方式固定,但不進行任何針刺干預。
腦聲常談建立了多個《動物模型構建與行為評估》交流群,群內分享各種經典和前沿的行為范式,共同交流解決動物實驗中遇到的棘手問題,避坑少走彎路!有需要的老師可以掃碼添加微信進入討論群!
檢測指標與方法:
MPS模型檢測
造模結束后,使用 1%的戊巴比妥鈉注射液對大鼠實施麻醉,將其仰臥位固定。用大拇指或示指指腹,輕輕觸摸大鼠左后肢股內側肌,尋找肌肉緊張帶或結節,并使用馬克筆進行標記。將電極針緩慢插入標記處,若出現抽搐反應,連接肌電圖儀,觀察是否出現穩定的自發電活動,從而記錄大鼠造模成功情況。
大鼠左下肢股內側肌自發電活動頻率的檢測
將大鼠仰臥位固定,在其左下肢股內側肌部位尋找肌肉緊張帶或結節,連接地線,將電極針緩慢插入緊張帶或結節處。每次插入時,電極針移動約 1mm。當肌電圖顯示出穩定的自發電活動時,記錄自發電活動頻率。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找到激痛點后,需避免電極針移動,確保其始終位于激痛點內,進而記錄各組大鼠自發電位活動頻率。
熱縮足潛伏期檢測
在造模前、造模后以及治療后,采用熱刺痛儀對大鼠熱縮足潛伏期進行檢測。待大鼠在實驗儀器的鼠盒內安靜下來后,開啟熱刺痛儀,將溫度設定為(52±0.5)℃ 。移動熱輻射刺激筒,使光源發射中心正對大鼠左后足足底,記錄大鼠從接觸光源發射中心到抬起左后爪或舔左后爪的間隔時間。為防止大鼠燙傷,測量時間上限設定為 25s。每組大鼠共測量 3 次,每次測量間隔15min,取3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作為熱縮足潛伏期。
參考文獻:
王列,李記泉,馬帥,等.基于轉錄組學的電針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模型大鼠的作用機制研究[J/OL].世界中醫藥,1-10[2025-03-29].
Kim HK, Su PH. Development of flattening and apparent fragmentation following ischemic necrosis of the capital femoral epiphysis in a piglet model.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2 Aug;84(8):1329-3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