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 通訊員 李翠)過去,南昌大學不少青年教師有這樣的苦惱:“假期帶娃就像打仗,實驗室和幼兒園兩頭跑”“課后托管班排到三公里外,接孩子比趕課題還緊張”。
2015年起,南昌大學團委開始著手打造“童心夢工廠”,幫青年教師解決暑期子女“看護難” 問題。10年間,這個由校團委一手打造的“育人生態圈”,已編織出一張聯結青年教工、學子與孩童的溫暖網絡。
這些年,校團委一直有這樣的共識:服務青年教工不是孤立的工作,而是學校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一環。校團委書記廖元新認為:“解決青年教工的后顧之憂,不只是簡單地提供一個托管空間。”
據悉,“童心夢工廠”每年以各種形式開展20余次童心夢工場活動,服務了逾400名“南二代”健康成長。在校團委的指導下從單一托管服務到涵蓋輔導、興趣拓展、益智教育、體育教育的全能成長體系。
如今,南昌大學青年教工群體中流傳著這樣一句玩笑話:“‘童心夢工場’的關注度比教職工大會還高,以前是‘幫看孩子’,現在是‘共育成長’。”
學校每年有超過150名青志協志愿者通過層層選拔成為“夢工廠志愿者”。他們利用專業知識,開發“詩詞接龍”游戲、編排“急救小劇場”、教孩子們用礦泉水瓶制作打擊樂器。
“童心夢工廠”志愿者的本子里至今還留著一張張孩子們寫下的心愿卡:“想和志愿者哥哥姐姐一起種真正的樹”“希望爸爸的實驗成功,媽媽多休息”。
這是學生志愿者張家銘在“童心夢工場”服務的第二個夏天,“以前暑假,中午才起床,現在不一樣了,想到有一群孩子等著我教打球,連早起都變成了開心的事”。
今年,南昌大學團委還將與南昌保利大劇院合作,為“童心夢工廠”的每一名參與者提供高品質劇目的體驗券,拓寬青年視野,實現優質文化資源與青年需求的精準匹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