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大學時,“地域基因”往往藏著關鍵線索 ,不同省份的產業底色,會孕育出特色鮮明的高校。若將目光錨定江西,除了“雙一流”南昌大學,還有一所深耕航空領域近七十年的高校,正以博士點突破和特色育人體系,悄然改寫雙非高校的競爭格局。
2024年,南昌航空大學一舉斬獲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三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填補省內航空類博士培養空白。
近日,昌航2025年江西省投檔線揭曉,歷史類103組以542分劃定門檻,101、102組攀升至556分、562分;物理類504組最低分507分,502、503組突破520分;而在物理+化學組合中,581組540分收官,506、507 組站穩545 分、551分…… 這些分數背后,是該校航空特色的持續賦能,更暗藏著孝彭書院等育人平臺的“破局密碼”。
作為該校人才培養的 “特區”,孝彭書院以強5飛機總設計師陸孝彭院士命名,每年從航空相關專業篩選百余名新生,組建“太行”(航空發動機)、“強五”(新型飛機)、“低空技術”(人工智能+無人機)三大實驗班。
在師資方面,書院匯聚航空宇航、材料科學等優勢學科頂尖教授,同時與中國航發、中航工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實現“雙導師制”培養學生不僅能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還可通過國家留基委資助赴海外航空強校研學,在“學科+產業+國際”的三維體系中,筑牢“總師型”人才的成長根基。
在學科建設層面,博士點的突破與航空特色科研平臺形成良性共振:昌航牽頭的 江西省航空制造創新中心,深度融入“長三角(含江西)大飛機集群”,支撐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新獲批的江西省未來航空學科交叉中心和“低空技術與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進一步搶占低空經濟、智能飛行器等新興領域先機。
這種“學科-平臺-產業”的協同模式,讓學生本科階段就能深度參與國家戰略項目,如無人機研發、航空材料微焊接等技術突破,已轉化為工信部百項團體標準典型案例,真正實現“學研產”無縫銜接。
對于2025年瞄準該校航空相關專業的考生而言,機遇正迎來“窗口期”:隨著航空特色持續強化、書院制改革深化,更多優質資源向航空類專業傾斜。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孝彭書院選拔通道 既向高考優勝者敞開,也為“偏科天才”預留出口——高中階段獲數理奧賽省級一等獎、科技競賽全國二等獎及以上者,可直接進入面試環節。
由此可見,南昌航空大學正以全維度育人體系,為每一位懷揣航空夢的學子,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而這份2025年投檔線背后的成長勢能,或許正是昌航學子求學路上,最值得把握的“航空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