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這樣一個匪夷所思的謎團——
主動請纓幫田文鏡押運糧草的鄔思道,臨行前,為何篤定由他去押糧,年羹堯不僅不敢殺他,還會主動給河南免去剩下的15000石糧食?
鄔思道的底氣究竟來于何處,是因為他曾輔佐過雍正,還是因為他與年羹堯之間的交情?
又為何遠在河南給田文鏡當幕僚的鄔思道,人不在陣前,卻對西北叛軍的藏身之處了如指掌?
難道鄔思道真如大家評論的那樣,是劇中的一大bug,亦或者說,在這其中還有其他的隱情?
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隱藏在這個謎團背后的真實隱情。
鄔思道請纓
在雍正的默許下,年羹堯坑殺了富寧安,終于坐穩了征西大將軍的位置。
然而,西北的危機卻并沒有因此而完全解除。
為了避免重蹈康熙五十六年傳爾丹的覆轍,先是雍正將老九允禟作為“質子”,派到了陣前,以此來震懾八爺黨不要在背后搞小動作;隨后,有過用糧草限制老十四允禵兵權經歷的年羹堯,也拿田文鏡手下的糧道開刀,打出了“殺雞儆猴”。
在雍正和年羹堯君臣二人的高壓手段下,一時間再無省份敢拖欠糧草。就這樣,年羹堯終于開始著手部署手下的20多萬兵馬,包圍羅布藏丹增的叛軍。
可當年羹堯的大軍將青海包圍了個水泄不通之后,叛軍卻失去了蹤影。
長期僵持下,雍正舉全國之力向年羹堯提供軍餉也倍感吃力,而負責向大軍供應糧草的各省,壓力更不用說。
就在這個時候,年羹堯突然下令,要求各省提前將下個月的糧草押到。收到這個命令,最先頂不住壓力的便是主政河南的田文鏡。
在河南巡撫衙門,田文鏡聽完藩臺的匯報,得知需要押送的20000石糧食,臨期卻只籌到5000石,當場就慌了神,隨后向藩臺說道:
“那就把這5000石先送去!”
可一聽田文鏡的話,藩臺卻面露難色:
“啟稟大人,沒人敢去。大人也不是不知道,上一次朱大人押運糧草去,路上遇到山洪暴發,也就遲了一天,就被年羹堯那個魔頭給殺了,這一次差一萬五千石軍糧,那誰還敢去呀。”
藩臺的話說罷,在座的河南官員全都低下了頭。見此,急于完成任務的田文鏡,大怒道:
“那也得送!總不成叫我這個巡撫親自去送吧!”
正當大堂內氣氛為之凝滯之時,在后堂的鄔思道緩緩走了出來。
鄔思道一出來,就明知故問地問,為何大堂有人,卻鴉雀無聲。
本就心焦如焚的田文鏡,聽了如此戲謔的話,當場出言訓斥了鄔思道。而鄔思道卻沒有絲毫不快,反倒不慌不忙地說:
“我在后堂已經聽到,軍糧數目不夠,沒有人敢去押運,鄔某替你走一趟如何?”
這話一說完,在座的官員皆側目看向鄔思道,而田文鏡更是震驚地問道:
“您愿意去運送糧草?您不怕死?”
見田文鏡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鄔思道微笑著說:
“放心,年羹堯還殺不了我。”
隨后,鄔思道更是當場夸下海口:
“眾位大人請放心,過去鄔某和年大將軍還有些交情,只要是我去交運糧草,他不但不會為難我,而且連剩下來的一萬五千石,也會給我免了。”
見鄔思道如此篤定,田文鏡等河南官員皆露出了驚喜之色。
此時,第一個疑點出現了——
鄔思道為何篤定,年羹堯不僅不會為難他,還會免掉剩下的一萬五千石糧食?
其底氣,難道真如鄔思道所言,是因為他和年羹堯過去有些交情?
可問題是:若論交情的話,田文鏡跟年羹堯同樣有交情。當初雍正尚未登基,曾和老十三一同去江南籌款賑災,那時,田文鏡就已和年羹堯相識。
后來,在雍正追比國庫欠款中,田文鏡和年羹堯不僅有過合作,當田文鏡被老十當街鞭笞時,年羹堯還挺身而出擋在了他的身前。
既然,年羹堯都沒顧他和田文鏡的交情,又真的會顧念他和鄔思道的交情嗎?因此,鄔思道的底氣絕非他與年羹堯之間的交情。
那么,鄔思道的底氣,難道源于他曾輔佐過雍正嗎?
可若是如此的話,似乎也只能保證年羹堯不會為難他,卻未必能保證年羹堯會免去河南剩下該交的軍糧。
要知道,交不交軍糧,這是公事。
公事雖說可以被人情左右,但同樣也可以回絕人情。既然,免與不免是“五五開”的事,鄔思道又何來自信,言稱年羹堯一定會免?
這就說明,鄔思道有此底氣,必然還有其他的緣由。
神乎其神的燈下黑
年羹堯:“先生千里迢迢,不光是為了這區區五千石糧草吧?”
鄔思道:“知我者,亮工也!”
一見替田文鏡押送糧草的人竟是鄔思道,年羹堯當即露出了震驚之色。二人簡單寒暄過后,就有了上述這段對話。
其實,通過這段對話,我們就可以看出:鄔思道此行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幫田文鏡押運糧草。而這也就說明,鄔思道臨行前敢夸下海口,就在他此行的真實目的。
可鄔思道此行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二人的交談步入正題后,鄔思提出了一個問題:
“亮工啊,你應該知道,如果這一仗你打不好,或者勞師糜眾,找不到叛軍決戰,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嗎?”
一聽鄔思道的話,年羹堯的臉上瞬間露出了愁容,隨后表示他清楚此事會導致的嚴重后果。而鄔思道見年羹堯曉得其中的輕重,略一點頭,又向年羹堯分析了當前的局勢以及他身上擔著的干系:
“現在所有人的眼睛都盯著你,只要等你一失敗,外患內憂就將一齊爆發。亮工啊,你的干系比天還大。”
到此,鄔思道此行的真實目的就已經不言而喻了,就是來破解西北戰場的僵局的,可他又要如何破解這種僵局呢?
見鋪墊都已完畢,鄔思道直接指出了僵局產生的根源:
“你誤就誤在當初,沒有切斷叛軍的糧源,因此才形成了今天的對耗之勢!他也才得以躲起來,拖死你啊!”
鄔思道之所以能得出這種結論,是因為在他看來,既然年羹堯的大軍已經將青海圍了個水泄不通,而羅布藏丹增卻還能生存至今四處逃竄,這就只能說明,年羹堯并沒有完全切斷叛軍的供給。
而叛軍在人數遠不及年羹堯大軍,唯一的優勢就勝在他們是本地騎兵,軍餉開支要比年羹堯的大軍的耗得少,這才有了叛軍主動“避其鋒芒”,用對耗來拖垮年羹堯的戰略。
那么,年大將軍真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如果年羹堯如此無能,雍正又豈會頂著八爺黨的壓力和朝野的非議,將20多萬的大軍交到年羹堯的手上?
此外,這一點從后續年羹堯的反應也能得到驗證。
鄔思道這一番“直擊要害”的分析說罷,氣氛瞬間緊張了起來,隨后年羹堯突然變臉,戲謔地回應道:
“沒錯!我要立刻截斷內地運往青海的糧道,就是餓死青海的全省人,也在所不惜。”
年羹堯這句話里所暗含的不滿,明顯是一種心思被人戳破的惱羞成怒。
見此,鄔思道并沒有繼續在這個話題上糾纏,話鋒一轉,移向了對此的破解之法:
“當務之急呀,是必須立刻找到叛軍的主力!”
年羹堯一聽鄔思道不再緊抓著他的“錯誤”不放,語氣也舒緩了下來:
“哎呀,我要能找到叛軍的主力,還同先生在這兒閑聊嗎?”
而接下來的劇情,看過這部劇的人就都清楚了——
那就是鄔思道的高光時刻,一手“燈下黑”的經典解讀,指出了年羹堯久久沒能找到的叛軍下落。
而年羹堯聽了鄔思道的判斷,也當場下令:
“好!馬上合圍法輪寺!”
到此,劇情告一段落,我們來看一下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按照劇情的演繹,鄔思道押送糧草前,之所以敢向河南官員夸下海口,就是因為他有把握,一到陣前就能幫年羹堯找出叛軍的下落。
可問題是:遠在河南的鄔思道,如何確保他到了陣前,就一定能找到叛軍下落?
同時,當鄔思道指出叛軍的下落時,掌管20多萬大軍的年羹堯,為何不先派人前去打探虛實,反倒直接下令去包圍法輪寺?
年羹堯就那么肯定叛軍一定在那里,難道他就不擔心鄔思道的這番分析有誤嗎?
原來就是一場戲
為何鄔思道會知道叛軍的下落?
又為何年羹堯聽了鄔思道的判斷,沒有絲毫懷疑,當場就下令去圍剿叛軍?
其實,答案只有一個!
那就是年羹堯從始至終都知道叛軍的下落,只是故意不與叛軍決戰;而遠在河南的鄔思道,在臨行前就看出了這一點。
注意!
在西北大營,鄔思道指出叛軍的藏身之處時,有這么一個細節。當時,鄔思道先向年羹堯問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鄔思道指著地上的地圖問:
“我們現在的位置在哪兒?”
對此,年羹堯指向了地圖東邊的一個點。
隨后,鄔思道以這個點為基礎,向另外三個方向比劃了一下,問出了第二個問題:
“這周圍的地方都打探過了嗎?”
對此,年羹堯回道:
“都打探過了,沒有一點蹤影。”
鄔思道正是聽了年羹堯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才確定了叛軍的藏身之處:
“這就很清楚了,叛軍的主力就在這兒!”
而鄔思道所指的位置,其實就是地圖上年羹堯沒有派人打探的地方,而之所以年羹堯沒有打探那個地方,是因為那個地方距離年羹堯大軍所在的位置極近。
有人可能會問,這能說明什么?
或許,年羹堯就是陷入了“燈下黑”的迷障,這才忽略了眼皮子底下,沒有找到叛軍。
可問題是,鄔思道不可能在臨行前就清楚年羹堯找不到叛軍是因為“燈下黑”;而年羹堯若非早就清楚叛軍的位置,也不可能一聽鄔思道的話,就派大軍前去包圍。
這就說明:鄔思道之所以能找到叛軍的下落,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年羹堯親口告訴他的。
因為他知道年羹堯是在故意拖戰,是在“養寇自重”,所以他只要從年羹堯沒有打探的地方中,找一個適合藏人的地點,那么,那個地點就是叛軍的所在位置。
而所謂的“燈下黑”,其實并非是年羹堯所中的迷障,而是年羹堯為了拖延所放出的“迷霧”,畢竟,最危險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這樣的地方不僅容易忽略,也更容易藏人。
這才是鄔思道確保他能找到叛軍下落的原因所在。
那么,鄔思道又是如何得知年羹堯是在故意拖戰呢?
其實,依據也很簡單。
還記得在西北大營,鄔思道跟年羹堯最初的對話嗎?鄔思道問年羹堯,是否清楚如此勞師糜眾,卻遲遲找不到叛軍決戰的后果。
當時,年羹堯的回答是:
“我知道,就連皇上的位置都坐不穩了。”
而若是雍正的位置都坐不穩了,年羹堯又豈會有好下場?
因此,年羹堯的大軍在包圍叛軍之時,絕不會讓叛軍逃出包圍圈,更不會讓叛軍完全脫離自己的掌控,否則年羹堯也很難善終。
在這個基礎上,年羹堯又突然下了一道提前向各省討要下個月的糧草的命令,這就擺明了年羹堯不想再拖了,近期就要與叛軍決戰。
而通過這些信息,鄔思道很容易就能推斷出:年羹堯早就清楚叛軍的下落,所謂找不到叛軍,不過是在拖戰。
既然,鄔思道清楚年羹堯近期就會與叛軍決戰,又清楚年羹堯知道叛軍的下落,那么他為何還要多此一舉,跑到陣前來提醒年羹堯呢?
其實,鄔思道這么做有兩個目的——
其一,是為了化解年羹堯當前所處的困境。
年羹堯雖然清楚叛軍的下落,卻少了一個找到叛軍的合理理由。
要知道,當時年羹堯已經包圍叛軍將近一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年羹堯一直都找不到叛軍,可當局勢發展到拖無可拖之時,年羹堯立馬就找到了叛軍,這豈能不讓人懷疑,他過去找不到叛軍就是在故意拖戰?
因此,終于打算與叛軍決戰的年羹堯,最苦惱的就是他該如何找到叛軍。
這其實也是年羹堯接連斬殺探子的原因。
他自然清楚派出去的探子會無功而返,而他就是想通過接連斬殺探子的行為,來掩蓋他故意拖戰的行為,并為他接下來的決戰做鋪墊。
而鄔思道正是看出了這一點,這才會主動來到西北大營,用一個“燈下黑”的名詞,既解釋了年羹堯為何遲遲找不到叛軍,又解釋了為何一下子又能找到叛軍。
這樣一來,鄔思道解了年羹堯的困局,就能提前決戰的時間,避免年羹堯為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繼續草菅人命、勞民傷財。
其二,鄔思道這么做,也是為了間接向雍正示好。
西北決戰的時間提前了,雍正所處的困局也就自然而然的解除了。
等雍正了解事情的經過以后,必然會在心中給鄔思道記上一大功。這樣鄔思道就為他后續脫離雍正的監視,埋下了重要的鋪墊。這一點,在之前的文章里詳細分析過,在此就不過多討論了。
這就是年羹堯為何找不到叛軍,而鄔思道卻知道叛軍下落的背后真相。
可以說,當鄔思道表明他知道叛軍下落的那一刻起,年羹堯就意識到鄔思道看穿了他的心思,而后續的對話,不過是兩人心照不宣的一場戲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