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你不是在問,因為你已經有答案了。
其實,不管劉邦與項羽是否樂意,只要聊到楚漢之爭必定會扯上他倆,他倆就像硬幣的兩面,難分難解。
作為勝利的一方,劉邦被推崇是必然的。
為了表現劉邦的能力,拉來項羽對比也是難免的。
通過對比可以簡化復雜信息,建立認知框架。這對于早期了解歷史人物以及對歷史產生興趣都起著關鍵作用,若是這種對比是基于事實或歷史邏輯,能夠關注到差異背后的深層原因,而不是單純的分 “勝負”,這本身是具有認知價值的 —— 它能幫我們更清晰地理解個體與環境、選擇與結果的關聯。
但是殘酷的真相卻是,很多人并不會去考慮歷史的復雜性,而是通過簡單的對比分出優劣,借機標榜自己的聰明才智,比如 “諸葛亮完爆郭嘉”“劉邦比項羽高明百倍”等等驚人的言論,這樣的好處不僅能快速展現自己的 “判斷力”,顯得 “看得透”;更能給自己帶來一種優越感。而且可以通過這種明確的 “價值站隊”,快速融入以及吸引同類認知群體,獲得 “我們更清醒” 的歸屬感。
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樂此不疲的想要分出郭嘉與諸葛亮誰厲害,菩提老祖與佛祖誰更勝一籌,曹操為什么三十年才統一北方而劉邦七年就能統一天下。
很多人用非黑即白的判斷取代了對 “復雜性” 的理解,本質上不是為了認知世界,而是為了證明 “自己更聰明”。如果抱著這種態度,更多的時候只會形成傻子共振,而不是理性互鑒。
由于成王敗寇會先入為主的占據我們潛意識,當后人通過勝利者書寫的文字倒推歷史事件時,很容易陷入 “結果先行” 的思維。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既然最終成功了,那么過程中的每一步(哪怕是偶然事件)都可能被賦予 “注定如此” 的內在含義。勝利者的每一件事情,即便是偶然事件,也會被刻意描述成必然的結果。
其實,歷史是偶然與必然共同作用的結果。
如果項伯沒有殺人,或項伯殺人之后救他的不是張良;如果項梁沒有殺人,或救他的不是司馬欣和董翳而是其他人;如果張良是在景駒被項梁打敗之前投靠的景駒;
如果韓信被拉去砍頭的時候遇到的不是夏侯嬰,而是其他沒有很大權力并且沉默的人;如果劉邦彭城大敗后,被楚軍包圍時沒有遇到那一陣大風;
如果劉邦按照酈食其的話,立六國來對抗項羽,而沒有咨詢張良;如果項羽埋伏的射手,再準一些射中劉邦的心口;
如果陳馀在井陘之戰中聽從李左車的話;如果韓信攻打齊國的時候,齊國沒有疏于防備;等等
這些非決定性的偶然瞬間,卻改變了歷史的走向,造就了必然的結果。當我們反推歷史的時候,很容易把這些偶然事件當成必然,然后以勝利者的姿態去評述這些偶然事件帶來的戰略價值。
可是,這些偶然事件本質上是完全不可控的,也是很難復制得,更無法成為成功的秘訣。
在時代大勢的不可逆轉中,讀史不僅要尊重個體選擇的不可預測;還要承認勝利中的運氣成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