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莎輸球了。
WTT美國大滿貫,她苦戰(zhàn)五局輸給隊友陳熠,止步16強。
這是她今年以來最差的成績。
網上罵聲鋪天蓋地。
有人說她“飄了”,拿了奧運金牌就不認真訓練;有人罵教練邱貽可,說他偏心,把精力放在蒯曼身上。
邱貽可忍不住,7月16號發(fā)長文列成績:東京奧運會銀牌、巴黎奧運會混雙金牌、世乒賽冠軍,每一項都寫得清清楚楚。
他說這些成績是孫穎莎每天練到深夜換來的,自己沒有偏心。
李隼教練在“影響世界華人大獎”領獎時,說了孫穎莎的訓練細節(jié)。
第一次上奧運會,為了對付伊藤美誠的直線正手短球,她每天練100個,必須打在界線上。
有一次沒達標,教練罰她跑一萬米。
她跑的時候哭了,但還是跑完了。
“別看她平時笑呵呵的,關鍵時候比誰都拼?!崩铞勒f。
就在網暴最兇的時候,人民日報發(fā)了條動態(tài):“恭喜孫穎莎當選第十四屆全國青聯(lián)常務委員會委員。”這條動態(tài)沒有提網暴,只用行動告訴大家,孫穎莎的成績和貢獻,國家認可。
去年參加活動,主持人穿了件單薄的禮服,站在臺上凍得直抖。
孫穎莎看在眼里,悄悄跟主辦方說:“能不能給她換件羽絨服?”主辦方照做了,主持人后來發(fā)文感謝她,說“她是個心很細的女孩”。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網暴?
因為有些人把運動員當成了“贏球機器”。
他們忘了,運動員也是人,也有狀態(tài)不好的時候。
孫穎莎這些年拿了多少冠軍?
東京奧運會銀牌、巴黎奧運會混雙金牌、世乒賽冠軍、世界杯冠軍。
可就因為輸了一次,就被罵“飄了”。
這公平嗎?
孫穎莎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社會對運動員的畸形期待。
贏了,就是“英雄”;輸了,就是“罪人”。
可真正的體育精神,不是永遠贏,是永遠不放棄。
孫穎莎練了十幾年球,每天重復同樣的動作,只為了在比賽中多贏一個球。
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尊重,而不是罵。
網暴不會打倒孫穎莎。
她會繼續(xù)練,繼續(xù)打。
因為她知道,真正的對手不是別人,是自己。
而我們,應該學會用包容的心態(tài)看待運動員的輸贏。
畢竟,他們已經拼盡了全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