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平臺搜索“陪診師”一詞,聲稱月入1萬到月入10萬比比皆是,相關培訓機構的宣傳也往往與“高收入”掛鉤。然而,不少考取陪診師技能證書的多位市民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民聲直通車”記者反映,興沖沖地報名、考證數月后,竟然沒有接到過一筆訂單。他們很困惑:到底市場需求沒那么大,還是獲取訂單的渠道沒有打通?現實的落差讓他們冷靜下來重新審視陪診師培訓市場。
花1780元拿證,仍無單可接
“陪診師”在官方的解釋中,指經過一定時長的培訓,運用基本健康衛生和護理知識等相關技能,陪同并協助老年患者接受醫療診治的人員。在沙女士看來,從事中醫養生行業的她從事陪診再適合不過。今年2月,她和朋友一同報名上海明天培訓學校推出的陪診師課程,統一收費1780元。
現場陪診師報考登記名單。
據工作人員介紹,課程主要分為3節理論課、1節實操課,考核通過后就可以頒發陪診師職業技能證書。之后就可以掛靠在平臺接單。證書能夠被官方平臺承認,還可以直接打通接單渠道,讓不少學員滿懷期待。
培訓課程并不難,在部分學員眼中“過于基礎”。“理論課講的內容基本上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只有一小部分講技能,比如一些急救知識。實操課上,現場1個老師在幾十個學員面前演示,談不上實操,更像參觀。”有學員表示,手中都沒有專業教材,只是收到一份A4紙打印的資料。本以為能學到醫療相關知識,對于一些患有常見疾病的老人有不同的陪診方式和注意事項等,但課程的信息含量很低,最嚴重的時候,兩次課程有一半的內容是重復的。
陪診師培訓的通過率非常高,學員也都陸續拿到證書,然而一系列插曲隨之產生。該證書敲有浦東養老服務和產業促進會、浦東護理行業零工市場以及上海明天培訓學校三個蓋章。一開始,學員發現,無法在官方平臺查詢到證書信息。所謂的派單也并非在官方平臺上進行,而是掌握信息的零工市場工作人員在微信群發布需求。這部分人工派單來源于平臺和街道陪診卡的需求。真正能實現客戶自主下單、陪診師接單模式的是零工市場開發的“安老護頤陪診師”小程序平臺。
然而,不管是哪種渠道,學員都發現派單數量都十分有限。3個多月內,人工派單數量只有個別,很快一搶而空;“安老護頤陪診師”小程序平臺開發不久,市場知曉度并不高。對此,一部分學員十分失落,直言沖著高收入而來,卻被培訓機構夸大宣傳誤導。
陪診供需難以平衡
7月14日下午,記者以報名者的身份前往位于浦東成山路578號4樓的明天培訓學校,“陪診師、養老護理”的海報字眼十分醒目。學校位于一裝潢市場4樓,一排店面組成了教學辦公場所,一臺電視還在循環播放陪診師項目的宣傳視頻。工作人員讓記者在報名處的一間屋子內等待,桌上放著厚厚一疊報名單。最近報名的一期已在7月12日開班,再上一個開班日是7月9日。
上海藍天培訓學校教室。
由于負責報名的老師不在,記者尋找教務處工作人員,對方桌上放著一批批學員證書。她提到,學校從2月份開始做陪診師培訓,由浦東護理行業零工市場負責后續派單。學校是浦東地區唯一面向社會面招收學員的機構,其他機構如上海開放大學招收的是街道社區里的社工、志愿者。“我們現在還是面向社會面的,將來還招不招不知道了。”7月19日將會再開班,讓記者抓緊報名。
一邊是高漲的報名熱情,一邊是稀缺的陪診訂單。不少學員困惑,訂單都去哪兒了?
“陪診行業存在復購率特別高的現象,去年6月份開始統計數據中,有一對老夫妻回購了30多次,認定一個陪診師。相對的,新人接第一單也就沒那么容易。”浦東護理行業零工市場工作人員張燕告訴記者,據她估算,浦東地區目前每個月的陪診需求約在2、300次,一天不到10次陪診需求。而僅零工市場掌握的持證陪診師已達400多人。有一半老客戶會默認選擇熟悉的陪診師,即直接電話聯系解決。比如在醫院入駐的全職陪診師兼志愿者,往往是老客戶的選擇;還有一部分由社區附近固定駐點的志愿者、社工消化,剩下的1至2單才會通過平臺下單。
“有些老人不大會用手機,選擇線下下單,才會出現前期在微信群人工派單的情況。經過技術優化,目前,所有線下的訂單全部同步線上,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張燕補充道。
安老護頤平臺顯示陪診師標簽信息。
由于線上下單數量有限,效果如何仍待時間檢驗。記者了解到,相關官方平臺的下單數據已和安老護頤平臺初步打通。在官方平臺上,已經提示了“陪診助醫”入口。陪診服務分為198元起的普通陪同和280元起的專業陪同。市民需要先填寫初步個人信息和就診信息,再預支付費用,等待具體的陪診人員接單。界面上看不到相關陪診師的個人情況,只能查詢陪診師職業技能證書。在安老護頤平臺也能同樣下單。該平臺增加了陪診師的個人信息頁,帶有是否持證、急救技能、從業時間、掌握語言等標簽,給了市民更多主動權。前者是功能全面,受眾更廣泛,后者是功能單一但界面更友好,兩者之間如何取長補短,可能需要各方加強整合和協同。
持證陪診師不等于接單保證
一名業內人士表示,以前的陪診大部分是黃牛,各有各的門路,包括一些專家號資源。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的陪診公司做的本質上是異地就醫,即代掛號,收費比較高。由于“陪診”概念的火爆,不排除這些披著馬甲的黃牛重新炒作,影響了人們對陪診師收入及需求的真實認知。
今年1月,上海市民政局與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印發《上海市老年人助醫陪診服務試點方案》,希望通過試點,發展一批規范提供陪診服務的養老服務機構和陪診師隊伍,探索形成老年人助醫陪診服務流程、收費機制和監管舉措。
不僅僅是明天培訓學校,一些相關的養老協會、學校等社會團體都在開設陪診師課程、自制證書。記者比對發現,不僅培訓內容不同、課時不同,教學質量也參差不一。實際上,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能力建設中心已經開設了醫療陪診顧問的培訓項目。凡參加培訓并考核合格者,證書信息可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培訓網查詢。因此,明天培訓學校所發的證書僅能作為接受技能培訓的結業證明,無法在國家平臺查詢到證書信息,不具備法律效力。
上海藍天培訓學校等三方頒發給學員的陪診師職業技能證書。
“由于訂單量不多,確實引發部分學員對證書含金量的懷疑。”浦東養老服務和產業促進會的相關負責人認為,為了響應試點的機會,社會各界都在積極嘗試,探索人才培養、對接市場的經驗。由于陪診服務的規范化道路還在起步階段,大家各有各的設計標準,對于培訓到什么程度、是否要分等級培訓都沒有制定細化的方案,基本是按照就醫流程進行簡單的培訓,護理相關的知識比重并不高。在市場不大的情況下,如果推行較高的培訓標準,可能會增加更多的成本,導致社會團體、企業的動力不足。他希望,人社部門能給予支持和指導,爭取引入一些適合當前發展階段的培訓標準,對培訓機構加強指導,讓陪診師的職業培訓進一步規范化,具備一定社會認可度。
張燕坦言,作為陪診師考評員,明天培訓學校的陪診師項目合格率大約在90%。“由于缺乏人社部門統一的職業考評,相應的也沒有特別的考評標準。不過在真正上崗前,零工市場會進行指導,并繼續根據市場反饋進行考核和篩選。”她認為,當前的三方合作是有益的嘗試,能一定程度幫助陪診師減少職業風險。如果廣大學員對課程質量、考核方式、派單流程有意見建議,可以主動向他們反饋,各方將會一道持續完善工作。
原標題:《花1780元考陪診師證卻無單可接,學員質疑:訂單都去哪兒了?》
欄目主編:毛錦偉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車佳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