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市民考取陪診師技能證書后數月,竟未接到一筆訂單。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類似的吐槽不在少數。“陪診師月入10萬”的宣傳語與“無單可接”的現實形成了鮮明對照。
陪診是一種“剛需”,但訂單稀缺的背后,折射出行業生態的結構性矛盾:陪診師職業知曉度不高、陪診市場成熟度不足,消費者更青睞固定陪診師、社區志愿者等,新人只能爭奪剩余的零散訂單。
書本知識和實際操作是兩碼事。陪診師不應僅僅是拿著證書的人,更應是“經過一定時長的培訓,掌握基本健康衛生和護理知識等相關技能,能夠陪同并協助老年患者接受醫療診治的人員”。陪診師培訓不能“紙上談兵”,而要讓服務價值回歸市場規律,向職業化方向探索。
培訓機構要摒棄“速成班”思維,構建“理論+實習+繼續教育”的終身培養體系。根據陪診師的職業標準和市場需求,優化課程設置,增加醫療知識、溝通技巧、應急處理等培訓內容,提升學員的綜合素質。
培訓機構還可以與養老機構、家政公司合作,拓展企業客戶資源,彌補患者端訂單波動的不足,推動行業行穩致遠。行業組織以及政府有關部門可以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通過媒體、社區宣傳等多種渠道,加強對陪診行業的宣傳推廣,提高公眾對陪診師職業的認知度和認可度。
原標題:《新民快評丨陪診師“無單可接”如何解》
欄目編輯:郁晶陶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方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