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大多數領導力建議都強調以數據為導向,但全球表現最出色的首席執行官們往往完全依賴另一種東西:直覺。對于那些學會磨礪并運用直覺的首席執行官來說,直覺是他們的優勢。在一個癡迷于預測和績效的世界里,它提醒我們,并非所有智慧都喧囂張揚,并非所有信號都一目了然,并非所有好決策都始于電子表格。有時候,它們始于一聲低語。
2008年,優步的構想似乎糟糕透頂。監管阻力、未經證實的商業模式,以及通過智能手機應用召喚陌生人車輛這一令人不安的提議,讓大多數經驗豐富的投資者望而卻步。從理論層面分析,這毫無意義。但少數早期支持者卻有不同的感覺。并非篤定,而是一種清晰感。內心有個聲音被觸動了。
他們當時無法完全解釋清楚這種感覺,但就是 “心里明白”。
那一刻——那種靈光一閃的認知——許多人稱之為直覺。在高管決策領域,它常被誤解為沖動或情緒化的表現。但實際上,它更為微妙且強大:是一種名為直覺的思維過程的產物。
通過多年對行為科學的研究,以及對高級領導者的獨立指導,我逐漸發現,盡管大多數領導力建議都強調以數據為導向,但全球表現最出色的首席執行官們往往完全依賴另一種東西:直覺。而其中最卓越的領導者,并不將直覺視為與生俱來的超能力,而是當作一項需要努力磨礪的技能。
直覺究竟是什么
在我的研究中,直覺被定義為整合經驗與數據的內在,有時甚至是潛意識的過程。當大腦憑借海量的模式識別、情感記憶和情境理解能力來產生方向感時,直覺便開始發揮作用。這一內在過程最終會凝結為一種直覺感受:即在某個瞬間,你清楚地知道該怎么做。
這兩個概念常被混淆。但它們的區別至關重要:
● 直覺是過程
●直覺感受是結果
當經驗豐富的首席執行官們說“我相信自己的直覺” 時,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他們其實是在相信數千個微小決策、失敗經歷、模式、反饋循環以及他們長期積累的思維模式所產生的結果。就如同一個基于高度個性化數據訓練的算法,他們的直覺在不斷自我完善,尤其是在他們進行反思、重新校準并清楚認識到其局限性的時候。
直覺感受并非僅是情感
而是經驗加數據
在撰寫博士論文期間,我研究了早期投資者,以及他們如何在傳統分析方法失效的情況下做出高風險決策。我發現,當投資者表示 “有直覺” 時,這并非沖動的猜測。這是一個悄然進行、層層深入的直覺過程的最后一步,該過程將分析性信息與帶有情感編碼的經驗整合在一起。
有趣的是,當他們產生直覺感受時,數據已與他們的記憶和情感深度融合,以至于不再感覺像是外部信息,而是變成了個人內在的東西。就像喝加糖的冰茶,你知道曾經加過糖,但現在糖已完全溶解。你品嘗到的不是分離的成分,而是一個整體。
這就是為什么試圖完全解釋直覺感受往往適得其反。那些僅試圖用邏輯和事實來為自己的決策辯護的投資者,最終常常推翻自己原本正確的判斷。因為直覺不僅僅是你所想,它還包括你所知道的,有時甚至是潛意識層面的認知。
數據過多時怎么辦
在這個充斥著無數數據儀表盤、算法推薦和認知過載的世界里,領導力面臨的真正挑戰并非獲取數據,而是理解數據的意義,知道如何運用它。這正是直覺發揮戰略優勢之處。
最優秀的首席執行官能夠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成功運作,比如全球危機、新興市場、不斷演變的科技格局以及人才的不穩定。在這些情況下,數據可能不完整或相互矛盾。然而,決策仍需做出,而且往往要迅速且在壓力下進行。
這就是為什么直覺并非一項軟性技能,而是一種區分卓越領導者的關鍵能力。
良好的直覺并不意味著忽視事實。它意味著知道何時數據已無法提供更多指引,是時候傾聽內心的聲音了。正如一位財富100強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告訴我的:“有些決策,數據能幫你做出85% 的判斷。最后的15% 總是要靠直覺。”
學會傾聽細微的聲音
如今的領導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喧鬧。媒體報道、市場壓力、社會期望,甚至人工智能模型都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但直覺決策是安靜且深思熟慮的。它既基于我們處理的數據,也基于我們積累的經驗。
問題在于,我們天生不太容易聽到細微的聲音。社會噪音持續且具有表演性。但直覺不會表現自己,它只是發出信號,輕輕推動,悄然浮現。挑戰在于學會聆聽那些細微的聲音,因為這些聲音往往蘊含著真正的洞察力。
為何有些領導者直覺更敏銳
并非所有直覺都是相同的。有些高管擁有可靠的內在指南針,而另一些人則將焦慮、偏見或自我認知錯當成洞察力。其中的差異通常在于他們的直覺訓練程度。
在我的研究中,我發現有四個關鍵因素將善于運用直覺的領導者與其他人區分開來:
1.經驗的廣度和深度:見識過各種不同情況的領導者,能培養出更敏銳的模式識別能力。一位經歷過多次經濟衰退、組織重組或市場擴張的首席執行官,會在內心建立一個檔案庫,為未來的直覺判斷提供支持。
2.結構化反思:磨礪直覺的并非僅有經驗,而是經過分析的經驗。優秀的領導者會花時間回顧決策、成功和失敗的經歷。他們會問自己:我當時有什么感受?我察覺到了什么?我哪里判斷失誤了?這種元認知意識能提升未來決策的準確性。
3.情境校準:直覺敏銳的領導者不會在所有情境中都運用相同的直覺。他們清楚自己的直覺在哪些地方適用,哪些地方存在局限性。例如,一位高管告訴我,她在審核法律合同時從不依賴直覺,但在評估人才匹配度時會運用直覺。直覺在你有深厚專業知識的領域很強大,但在你不熟悉的領域則可能帶來危險。
4.安靜傾聽:直覺不會大喊大叫,它只是輕聲低語。它在會議間隙的內心平靜時刻、散步、寫作或反思時浮現。在一個推崇喧囂和速度的世界里,直覺敏銳的領導者學會尋找寧靜,傾聽喧囂之下的信號。
提升直覺的實用方法
如果你想磨礪自己的直覺,首先要把它當作一塊肌肉,通過刻意訓練使其變得更強。
以下是我與各行業高管分享的五種方法:
1.“冷靜測試”:在憑強烈沖動行事之前,問問自己:如果我處于完全冷靜的狀態,是否還會做出同樣的決策?這個簡單的問題能區分清晰的直覺與情緒化的沖動。情緒并非壞事,但它與直覺不同。
2.決策反思:每次做出高風險決策后,記錄下你的感受、看到的模式以及遵循的線索。幾周或幾個月后回顧,評估決策的準確性。久而久之,你將建立自己的內部信號庫。
3.明確過程:標記你所處的階段:“我正在收集信息”“我正在解讀信號”“我正處于不確定狀態” 或 “我已經明確方向”。明確自己在直覺過程中的位置,能提高自我認知,減少沖動行為。
4.與善思明辨者為伍:建立一個值得信賴的同事或顧問圈子,他們會挑戰你的假設,并非為你提供答案,而是幫助你更清晰地聽到自己內心的直覺。通常,最好的 “直覺檢驗” 來自那些能提出更好問題的人。
5.挖掘微決策:最優秀的領導者也會在日常小事中鍛煉直覺決策能力,比如提拔誰、在會議中如何回應、何時保持沉默。每一個微決策都是構建更準確、更自信的內在指南針的數據點。
行動讓直覺感受發揮作用
直覺決策還有最后一個常被忽視的要素:果斷。直覺感受的力量不僅在于洞察力,還在于愿意果斷且迅速地付諸行動。
優步的早期投資者不僅有清晰的直覺感受,他們還付諸行動。他們將這種微妙的信號轉化為大膽的行動,然后通過指導、資源配置和戰略規劃,努力使其成為正確的決策。他們的果斷強化了內心的信號,并提升了未來直覺判斷的質量。
簡而言之,直覺感受不僅影響決策,還能塑造結果。
直覺并非通往卓越的捷徑。它是你所見、所學、所經歷的總和,凝聚成一個比恐懼、自我或壓力更微弱的內在聲音。但它始終存在。
對于那些學會磨礪并運用直覺的首席執行官來說,直覺是他們的優勢。在一個癡迷于預測和績效的世界里,它提醒我們,并非所有智慧都喧囂張揚,并非所有信號都一目了然,并非所有好決策都始于電子表格。
有時候,它們始于一聲低語。
關鍵詞:
Laura Huang | 文
Laura Huang是美國東北大學達摩-麥金商學院管理與組織動力學杰出教授,以及高管教育副院長。她是《你早已知道:掌握直覺的科學》(Portfolio出版社,2025年)一書的作者。
周強 | 編校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系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newmedia@hbrchina.or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