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浙江省總加強大國工匠常態化服務和扶持,打造工匠人才培育品牌(引題)
結對導師“私人定制” “一人一策”動態跟蹤(主題)
本報記者 鄒倜然
“參加這次集中培訓,收獲真的特別大。不僅接觸到了行業內頂尖的專家和同行,還學習了最前沿的科技理念和技術。”作為鎮海石化建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培訓中心主任,范麗鋒前不久參加浙江省總工會“一人一策”加強大國工匠培育服務的集中培訓后如此表示。在結對導師的指導下,他收獲了很多新思路。
為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工匠人才培育工作品牌,浙江省總以“一人一策”加強大國工匠常態化服務和扶持,通過實施“個性化+全周期+協同式”三位一體培育機制、“課程+項目+交流+實踐+推廣”五維驅動培育舉措,提升培育對象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助力工匠人才晉升為大國工匠培育對象。
“私人定制”的導師結對
據介紹,2024年以來,浙江省總陸續出臺了《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浙江工作方案》等文件。目前,浙江入選大國工匠培育對象11名,遴選首期大國工匠浙江培育對象50名,初步構建了工匠人才培育的組織體系、工作體系、保障體系。
今年3月,為了給培育對象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個性化培育方案,浙江省總和浙江工業大學合作,通過逐一走訪、問卷調研等方式了解培育對象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工匠基礎能力畫像,找準優勢和弱項,強強項,補短板。
與此同時,通過個人自薦或組織推薦,遴選出一批理論水平高、技術能力強、教學效果佳的導師,逐步建立一支涵蓋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勞模工匠、企業(行業協會)技術骨干等跨領域、多層次的導師隊伍,作為工匠培育導師庫。
在摸清需求導向的基礎上,采用一對一、一對多等方式,從庫中選定結對導師,幫助培育對象確定攻關項目,進行理論輔導、技術指導,直至完成項目。
前不久,為期5天的首期大國工匠浙江培育集中培訓在浙江工匠學院舉行。50名培育對象將采用“線上+線下”“必修+選修”模式培育兩年。
“本次培育工作聚焦培育對象能力建設,以提升培育對象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為主要目標,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工匠人才培育工作品牌。”浙江省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說。
動態跟蹤培育情況
為確保方案動態適配個人發展需求,浙江省總為每名培育對象建立“一人一檔”數字化成長檔案,動態更新培育記錄、項目成果、技術等級等數據。針對培育對象學習情況和導師指導情況,還將實施“培育—評估—調整”閉環管理,培育前、中、后各開展一次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動態調整培育策略。
在大國工匠浙江培育對象“一人一策”培育方案中,每名培育對象的個人發展現狀、未來培育目標和培育舉措都一目了然。以杭州汽輪動力集團有限公司靜子車間鏜工一班班長余求問為例,表格中明確了他的優勢是“從事鏜銑加工32年,工作經驗豐富,有一定的創新加工能力”,而在“電腦軟件應用和智能制造領域知識”方面則存在一定短板。為此,“一人一策”給他量身定制的結對導師是浙江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許雪峰。前期,許雪峰輔導余求問研讀各類學術文獻資料,并提供寫作指導,助力其完成預開題匯報與研討。
浙江工業大學數字化產業學院執行院長潘柏松也是結對導師之一。他告訴記者,根據全周期培育的特性,導師們設定了精準補強賦能、科學方法賦能、創新方法賦能、邏輯思維賦能等4個層面。
“大部分培育對象平時偏向于經驗型實踐。我們在培育過程中,引導他們向科學型轉變,用科學思維認知工程問題的機理,用科學實驗方法揭示工程問題的定量模型,提升技術攻關的深度和前沿性。”潘柏松表示。
此外,浙江省總還對培育對象安排了長期跟蹤服務。培育期結束后,可根據培育對象的實際需求持續提供針對性指導,確保創新能力培養的延續性。
各方協同齊發力
“工匠人才培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浙江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呂志良表示,要多方攜手共進,推動浙江省工匠人才培育工作走深走實。
為此,浙江省總發揮協調樞紐作用,建立了工會、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多方協同培育聯系機制。培育對象所在市總工會、省產業工會設立“一對一”聯系服務小組,縣(市、區)總工會、合作高校、所在企業各確定1名專門人員作為聯系人開展日常聯系工作。
工會聯系人每年至少開展2次實地走訪,與企業負責人、培育對象進行面對面交流。高校(院所)聯系人從目標需求、課程體系、運行保障、考核機制等方面,保持與培育對象的日常聯系,嚴格培育紀律,健全課程體系,評價培育成果。企業聯系人負責落實培育舉措,協調整合企業內部資源,設立專項支持資金,為培育對象成長搭建平臺、創造條件。
梁駿是杭州國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技術專家。在培訓期間,他確定了創新項目攻關選題——高集成度高安全性電子雷管芯片與系統。他坦言:“我此前一直在企業從事相關工作。但更多面向市場營運,在科技屬性上有所欠缺。我的導師不僅幫我專門分析了市場情況,還在創新點凝練、材料撰寫等方面提供了系統化建議。”
浙江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執行院長譚大鵬表示,當前工匠們的技術成果通用性有待提升,急需提煉可復制的成功方法論。“在培育策略上,我們堅持‘補短板與鍛長板’并重。通過建立導師管理、項目指導、授課輔導等機制,盡可能發揮出合作高校教學和科研優勢。”譚大鵬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