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組數據讓人揪心,2023年新生兒數量跌到902萬,比2017年的1765萬直接腰斬。另一邊,全國100個城市的二手房均價連跌30個月,每平方米縮水到14360元。
“保樓市”還是“保孩子”?看似對立,實則同根
有人說,樓市崩了經濟就垮了,得先救房市,也有人說,沒人哪來的經濟,得先救生育。但國家這次沒二選一,而是雙拳齊出,既要穩住樓市的基礎,更要解決人口危機。
最近幾個月,不少地方開始發錢了,杭州臨安區宣布,二孩家庭購房一次性補貼20萬,三孩家庭補貼30萬。
深圳取消執行多年的70/90戶型限制,還放寬了多孩家庭購房門檻,湖南湘潭甚至直接給三孩家庭每年發放育兒補貼,直到孩子滿三周歲。
錢直接發到手里,房票大方給出去,政策一個比一個實在。
這些動作看似零散,背后卻有一條清晰的主線,地方正在努力解開一道棘手的連環套——如何同時穩住不斷下滑的出生率,和持續承壓的房地產市場,這看似兩難的保孩子還是保樓市,正成為各地政策發力的核心。
01 土地財政的黃金時代,與消失的新生兒
這事兒得從根兒上說起,過去二十多年,地方財政嚴重依賴土地出讓收入。房子賣得好,地價才能漲,地方才有錢搞建設、發工資、維持運轉。這套邏輯在城鎮化快速推進、人口持續增長的年月里,確實跑得通。
但人口結構的變化,正在動搖整個鏈條的基礎。
2023年,全國新出生人口僅902萬,還不到1990年代高峰期的四成,結婚登記人數更是連續九年下降,年輕人少了,結婚的少了,生孩子的更少了,未來需要買房的剛需群體正在肉眼可見地萎縮。
當人口增長逐漸熄火,過去依賴賣地-建房-擴張的循環就難以為繼了,沒人,房子賣給誰?地又賣給誰?
02 保樓市的傳統方式,為何行不通了
面對樓市下行壓力,過去常用的救市三板斧——降利率、降首付、放開限購,輪番上陣,然而這一次,效果卻遠不如從前。
這些政策主要作用于需求端,試圖刺激現有的、有購買意愿和能力的人群入場。但人口結構的變化是根本性的、趨勢性的。潛在購房人群總量在縮減,尤其是25-35歲這一主力購房年齡段人口數量,未來十年將面臨顯著下降。
光靠放寬政策,變不出更多需要買房的年輕人,即便短期能刺激一波成交量,也只是在消耗有限的存量需求,難以扭轉長期趨勢。
樓市要真正企穩、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找到新的、穩定的需求來源,而新生兒,恰恰代表著未來的、可持續的需求。
03中央定調,地方出手
高層顯然看到了癥結所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地將人口高質量發展與房地產風險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并列為2024年經濟工作的重點領域。
解決房地產的長期健康發展問題,必須和解決人口問題聯動起來考慮,二者不再是孤立選項,而是一體兩面。
04 告別土地依賴
高度依賴土地財政的模式,在人口結構巨變面前已顯疲態,甚至不可持續。繼續靠“賣地”維持運轉,無異于飲鴆止渴。
把資源投向人,投向支持生育、養育、提升人口質量,雖然見效慢,卻是著眼長遠、培育未來可持續稅基和發展動能的根本之道。
這無疑是痛苦的轉型,意味著地方短期內要忍受土地收入下滑帶來的“陣痛”,把寶貴的財政資金投入到人口領域這個長周期事業中。
但這也是必經之路,只有成功實現了從土地財政向人才紅利、人口紅利的動能轉換,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才能真正行穩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