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世界銀行最新公布的全球經濟報告中,兩個亞洲人口大國再次成為全網焦點。中印之間的“追趕與被追趕”話題,在各國智庫、國際輿論場和社交平臺掀起了新一輪討論。
短短一句“印度人問:中國還要多久才能超越印度?印度專家:至少還要30年!”讓無數人啞然失笑,也將兩國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走向擺在了聚光燈下。
經濟數據的冰冷現實
全球經濟版圖在2025年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的數據給出了直觀答案。中國2025年GDP突破19萬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二。
印度最新GDP為4.3萬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五。兩國經濟總量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過去三年里被新冠后遺癥、地緣沖突、全球供應鏈重構等多重變量進一步拉大。
人口方面,聯合國數據顯示,2022年印度人口首度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印度的平均年齡僅28歲,勞動力年齡結構優勢明顯,理論上具備“人口紅利”。但實際經濟產出并未因此水漲船高。2025年印度人均GDP不足2500美元,僅為中國五分之一。
基建領域,差距同樣刺眼。中國高鐵營業里程已突破4萬公里,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群。印度國內首條高鐵線路至今未全線貫通,貨運鐵路時速依然徘徊在50公里左右。
孟買貧民窟的孩子依舊需要攀爬火車上學,北方邦工廠因斷電被迫停產。上海磁懸浮早在2002年便已投入運營,孟買機場高架橋修了二十年仍未通車。
印度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高達14%,已成為制約其制造業崛起的最大桎梏。特斯拉、蘋果等國際巨頭在印度設廠仍需自備發電機。蘋果在印度的生產線良品率不到中國的一半,直接反映了工業基礎與供應鏈管理能力的差距。
青年人口紅利的“陷阱”
印度人口結構的年輕化,理論上為經濟增長提供了肥沃土壤。大量學者、咨詢機構反復強調,印度的“人口紅利”將是未來幾十年全球最值得關注的變量。印度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高達67%。但這片“人口沃土”并未結出高產的果實。
教育,是印度無法回避的關鍵短板。印度全國識字率僅74%,遠低于中國的96.8%。印度社會等級森嚴,種姓制度在教育資源分配、社會流動、人才培養上的負面影響難以消除。
貧民窟的少年很難進入IIT、AIIMS等頂級學府。即便取得頂級學府學位,大量IIT畢業生選擇赴美工作,印度本土科技產業難以吸納優質人才。
基礎教育資源匱乏,鄉村小學數學老師短缺,優質教育資源集中于大城市與高種姓家庭。數據表明,印度低種姓與農村地區青少年輟學率始終高企。人口紅利難以轉化為經濟紅利,成為印度社會發展的“隱形天花板”。
衛生與社會公共服務的短板同樣明顯。印度在引進外資過程中屢遭衛生和基礎設施問題掣肘。國際知名品牌頻頻因印度工廠發生安全、衛生事故而蒙受損失。多元宗教與復雜的社會結構,使得基礎設施改善與社會治理協同難度大增。
制造業、科技與創新的分水嶺
全球制造業版圖正在重塑。中國依靠強大的工業基礎、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充沛的工程師紅利,持續鞏固其“世界工廠”地位。
新能源汽車、光伏、半導體、消費電子等領域,中國均位居全球前列。新能源相關專利,中國占全球七成以上。
反觀印度,雖然被譽為“世界藥房”,仿制藥出口占據全球三分之一市場。但在原研藥研發投入上缺乏動力,2020-2023年仿制藥質量問題和侵權糾紛頻發,僅三年間被全球主要市場處罰超過百起。制藥業的競爭優勢正面臨高收入國家原研藥創新壓力與全球監管收緊的雙重夾擊。
在高科技產業鏈方面,印度被寄予厚望的芯片制造、電子產業尚未形成體系。印度本土至今沒有成熟的芯片工廠,關鍵材料仍依賴進口。美國硅谷確實聚集了大量印度裔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但這些人才大多服務于美國本土科技巨頭,難以回流反哺印度制造業升級。
印度政府持續推進“印度制造”與數字經濟發展戰略,但地方利益分割、基礎設施瓶頸、營商環境不確定等問題,高頻制約國際資本流入。
特斯拉、蘋果等巨頭的印度工廠難以復制中國的高效模式。數據顯示,印度制造業占GDP比重在2025年依然低于中國近10個百分點。
社會體制、治理與觀念的“慢變量”
印度“邦聯”體制下,地方政府為選票互相制衡,政策推行常受阻力。土地改革被種姓利益牢牢卡死,基建項目審批周期長,財政資源分配碎片化。多層級、多民族、多宗教的社會結構,使得政策協同難度遠超中國。
文化差異頻頻被用作發展緩慢的“擋箭牌”,但印度街頭青年早已看得明白。“我們還在爭論牛糞能不能治新冠,中國人已經把探測器送上火星了。”這種自嘲背后,是印度社會對科技、治理體系的深度焦慮。
2025年,印度寶萊塢電影在全球市場影響力持續下滑,國際票房難以與中國本土電影市場匹敵。中國電影《哪吒》票房突破50億元人民幣,進入全球票房前十,而印度電影在北美、歐洲、東南亞市場頻頻遇冷。文化產業的發展差距,成為社會軟實力的鮮明注腳。
國際輿論場上,“中國30年追不上印度”的極端論調被廣泛嘲諷。中國投資者普遍認為,2050年印度能趕上中國2025年水平就已是幸運。外部媒體如《觀察者網》、哈佛大學學者格雷厄姆·艾莉森等,從不同角度分析印度是否可能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普遍給出了謹慎甚至悲觀的評估。
“躍遷”與“追趕”
印度專家阿尼爾·辛格在一檔公開訪談中表示,“中國需要三十年才能趕上印度。”這一言論激起輿論嘩然。
辛格本人擁有德里大學圣史蒂芬學院學位及倫敦經濟學院博士頭銜,是印度發展經濟學領域知名學者。其同事坦言,辛格時常以夸張論調吸引注意。現實卻是,印度與中國在經濟、社會、科技等領域的差距,遠遠不是三十年可以輕松跨越。
7月,全球主要智庫普遍預測,中印兩國的“追趕游戲”將在未來三十年持續發酵。印度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青年人口,理論上具備高速發展的潛力。
但人口紅利能否轉化為技術紅利、產業紅利,取決于教育體系改革、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治理現代化等一系列“慢變量”的突破。否則,“人口紅利”極易演變為“人口負擔”。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2025-07-16 16:47:印度拋出橄欖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