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融媒7月21日訊(記者 楊健)消防站5分鐘可達,人均有效避難面積不低于2.5平方米,地下管線應入盡入、減少“馬路拉鏈”……記者從煙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煙臺市市政基礎設施綜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日前正式通過專家評審,并面向市民征詢意見。
作為資源性缺水城市,每一滴水都格外“金貴”的煙臺,用水安全如何兜底?《規劃》提出,完善供水廠站布局,構建“多源一網、多源互補”的中心城區供水格局,擴建和新建污水處理設施,提升出水水質標準,推進再生水循環利用。防洪排澇采用“上蓄、中疏、下防”策略,提高中心城區、主要河道及防潮堤的防洪標準,完善雨水管網,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在城市能源保障方面,《規劃》明確,發展核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打造中國北方清潔能源中心。完善“多氣源、一張網”的輸配系統,實現管網互聯互通提高供氣穩定性和應急儲氣能力。推動供熱能源結構向“低碳化”轉型,因地制宜推廣工業余熱、核能、生物質能等清潔熱源。推動加能站向“油、氣、電、氫”一體化綜合能源港轉型。完善5G、物聯網等通信基礎設施布局。
著眼城市防災減災,《規劃》提出,按照“5分鐘可達”原則補齊消防站建設短板,遠期實現標準消防站100%覆蓋。構建“全災種、大應急”的救援體系。統籌布局中心、Ⅰ、Ⅱ、Ⅲ類四級應急避難場所,實現“平急兩用”,確保人均有效避難面積不低于2.5平方米。
而在與市民生活關系密切的垃圾處置和管線整合方面,《規劃》明確推動垃圾處理設施向“循環經濟產業園”模式整合,實現生活、建筑、廚余等各類廢棄物協同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在中心城區規劃建設“市政綜合體”,將不同類型的市政場站集約化、立體化整合建設,節約寶貴的城市土地資源。市域層面的高壓電力、燃氣、輸水、供熱等市政廊道進行整合,共享防護空間。優化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布局,促進管線“應入盡入”,減少“馬路拉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