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梯兩戶,曾經(jīng)是高端住宅的代名詞。
低密度、私密性強、電梯等待時間短,聽起來都是優(yōu)點。
但近幾年,這類戶型卻在市場上變得越來越難伺候。
剛需覺得貴,改善嫌不上檔次,中介話術一套一套,真正想接手的卻越來越少。
它到底卡在哪了?這篇文章,我們就來理一理。
一、一梯兩戶曾是高配戶型,靠這些優(yōu)點圈粉無數(shù)
曾經(jīng)讓人心動的戶型設計,并非毫無道理。
1、電梯私享度高,出行體驗更舒服
兩梯兩戶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出入動線的獨立感。
同一層只有兩家人共用電梯,等電梯、搭電梯通常都不會擁擠,哪怕住中高樓層也不用擔心早晚高峰擠不上去。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或者經(jīng)常帶重物上下樓的家庭,這樣的配置確實更省心。
走廊上幾乎見不到陌生人,既避免了不必要的尷尬,也大大降低了安全隱患。
很多人說,一梯兩戶最大的幸福感就是電梯一開門,就像回自己家一樣。
2、全邊戶結構,采光通風都更好
一梯兩戶的樓棟設計決定了,大部分戶型都是邊戶。
房子能做到三面采光,有的甚至是全明格局,客廳、臥室、廚房都能有自然光照進來。
和兩梯四戶那種中間戶比起來,通風效果也明顯更好,夏天不用一直開空調,冬天室內濕氣少。
對于喜歡自然光、重視空氣流通的人來說,這樣的空間住著就是舒服。
還有人覺得邊戶私密性更強,能少聽到鄰居的動靜,生活起來安穩(wěn)不少。
3、樓層住戶少,環(huán)境相對安靜有序
兩戶共用一層,住戶本身就少,日常干擾自然也更少。
如果鄰里雙方都是素質高的人,走廊勢必安靜整潔,沒有推車、鞋架、快遞堆得滿地都是的亂象。
鄰里之間雖然見面機會多,但也更容易形成禮貌但不過度的相處方式。
尤其是在一些高端小區(qū),一梯兩戶通常還搭配人臉識別、智能門禁等配置,整體氛圍更顯品質。
曾經(jīng)它能被視作改善首選,確實有它合理的設計邏輯。
二、居住體驗中性偏下,不如想象中理想
但事實上,并不是每個住一梯兩戶的人都能遇到神仙鄰居。
1、電梯雖專屬,但互動更多也更敏感
一梯兩戶很多人看重的是電梯幾乎是自家專用,可真住進去,才發(fā)現(xiàn)越專屬,越容易起摩擦。
尤其是當兩家作息相同、進出頻繁,電梯幾乎每天都在碰面。
有鄰居喜歡用電梯運快遞箱、掛晾衣架、甚至堆雜物,電梯間也成了公共領地。
碰到出門撞見一次兩次還行,天天都見,就容易生嫌隙。
網(wǎng)友@小苗子說:我們樓層就兩家,結果鄰居總在電梯口堆鞋柜和紙箱,電梯一開門就堵,進出都別扭。
2、鄰里關系緊密,沖突頻率也高
一層就兩戶人家,說好聽是熟門熟路,但有時候也像是強行社交。
一天總能碰見幾次,每次都得打招呼不說,萬一兩家人之間有了摩擦,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變成導火索。
想換個心情,開門出去透個氣,也總得碰上那扇熟悉的大門。
網(wǎng)友@栗子醬說:我家和對門因為電動車停在過道吵過一次,后來每次見面都特尷尬,就連下電梯都錯開時間了。
3、維修分攤難,瑣事多容易添堵
電梯壞了、樓道燈壞了……這些事,戶數(shù)少時看似簡單,但責任卻常常說不清。
你覺得是對方的問題,對方覺得該物業(yè)管,沒人愿意多出一分錢。
尤其遇到態(tài)度強硬的鄰居,一來二去容易搞得整個樓層氣氛緊張。
時間長了,很多人就會覺得一梯兩戶雖然私密,但太難磨合。
網(wǎng)友@秋山說:我們家那層就兩戶,燈壞了物業(yè)讓我們自籌換燈泡,對門直接說不換,我們掏錢換完,她還說太亮了刺眼,真的無語。
三、窮人承受不起,富人不愿湊合
不是房子不好,而是對的人不愿意為它買單。
1、總價不低,剛需望而卻步
一梯兩戶的房子,多是邊戶戶型,面積普遍偏大,哪怕單價差不多,總價也要高出一截。
對預算緊張的剛需來說,這種房子買不起也住不穩(wěn),每月還貸壓力山大。
更別說很多是一梯兩戶小高層或洋房,總價輕輕松松超過普通高層,直接把不少剛需擋在門外。
價格高出那幾萬到十幾萬,已經(jīng)不是咬咬牙能解決的。
網(wǎng)友@小魚仔說:我們本來看中一個一梯兩戶的邊戶,樓層位置都很好,可預算差了八萬,父母一看直接說算了,還是去看另一個小區(qū)小戶型吧。
2、富人講圈層,不愿將就
對改善型購房者來說,他們要的是圈層感、居住氛圍和品牌溢價,不是單純的電梯配比。
很多一梯兩戶的小區(qū),房價雖高,但小區(qū)品質卻配不上那份貴氣,甚至還存在老舊小區(qū)電梯改造、物業(yè)差等現(xiàn)實問題。
改善群體寧愿多花錢去買真正的高端樓盤,也不會愿意為一個中看不中用的戶型湊合。
買房對他們來說不是湊數(shù),是選氣場,人不對,房再好也沒戲。
網(wǎng)友@阿寬說:我爸媽看房,一梯兩戶的他們完全不考慮,說雖然有鄰居作伴,但不敢賭鄰居是什么樣的人,還不如一梯一戶關門過自己的日子省心。
3、不上不下,市場定位模糊
很多一梯兩戶的房子,處在一種非常尷尬的價格區(qū)間,剛需覺得太貴,改善又嫌不上檔次。
既不是入門盤,也沒有高端盤的體面感,結果就是賣的人難賣,買的人難挑,租也租不出高價。
定位模糊,配套不齊,戶型結構再合理也救不了它在市場上的邊緣感。
對很多中介來說,這類房子最難做,不好說服人,也不好定價。
網(wǎng)友@西柚片說:我們小區(qū)一梯兩戶的房子掛了快半年了,前前后后帶人去看了七八撥,不是說太貴,就是嫌老,最后連房東自己都開始猶豫是不是先不賣了。
四、市場熱度不高,流動性越來越差
房子買來是住的,但也可能是流通資產(chǎn)
1、年輕人需求變化,一梯兩戶逐漸“被邊緣”
曾經(jīng)一梯兩戶是改善型買家的熱門選擇,但現(xiàn)在不少年輕人更傾向于小戶型、配套完善、通勤便利的新小區(qū)。
在他們眼中,房子首先是個“能靈活換手的居住工具”,而不是“大而舒適”的終極目標。
大面積代表高總價、高持有成本,加上轉手周期長,租售不活躍,自然就排在“購房優(yōu)先級”之外了。
網(wǎng)友@花卷兒說:朋友婚后買了一套一梯兩戶的房子,結果現(xiàn)在孩子大了要換學區(qū),房子掛了快半年還沒賣出去,中介都不太想接單。
2、議價空間大,但成交周期更長
由于受眾有限,這類房子一旦進入二手市場,價格往往要打折才能成交。
而且購房者會因為面積大、持有成本高等原因,層層議價、觀望不決。
一些房東寧愿降價幾萬,也難換來一個有誠意的買家,房產(chǎn)變現(xiàn)效率直線下降。
網(wǎng)友@山豆豆說:我們這棟樓之前有一戶降價15萬才賣出去,還是在市場回暖的那會兒,原本以為這類戶型好賣,結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3、出租不劃算,中介也不愿接單
即便是打算靠出租維持收益的房東,也會發(fā)現(xiàn)這類房子不太好租。
一梯兩戶多為改善型大戶型,月租金高、目標人群小,租客大多嫌貴、住不滿。
中介帶看意愿也低,因為轉化效率不高,服務收益不夠。
網(wǎng)友@空山新雨說:我們小區(qū)的這類戶型,已經(jīng)好幾年沒見有人整租了,大部分都空著,房東都說“租也不是,賣也難”。
一梯兩戶這個戶型,并沒有錯,只是它不再適合當下的購房主力。
買房最終是為自己住得舒服,不是追求參數(shù)好看。
別被低密、舒適、改善的標簽迷了眼。
真正好的房子,是住進去后,生活越來越順;對自己需求認清楚,比聽誰忽悠都靠譜。
(本文由齊家安安整理編輯,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