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顆芯片的制造到最終應用的完整流程來看,BP(Bump Process,凸塊工藝)、CP(Chip Probing,晶圓測試)、COG(Chip on Glass,玻璃覆晶封裝)和COF(Chip on Film,薄膜覆晶封裝)是四個關鍵環節,它們的關系如下:
### **1. BP(Bump Process,凸塊工藝)**
- **階段**:晶圓制造后段(前道制程完成后)。
- **作用**:在芯片的焊盤(Pad)上制作金屬凸塊(如錫球、銅柱),為后續封裝和電氣連接提供接口。
- **芯片視角**:裸芯片(Die)表面形成微米級凸點,使芯片能通過倒裝焊(Flip Chip)等方式與其他基板(如玻璃、薄膜)直接連接。
### **2. CP(Chip Probing,晶圓測試)**
- **階段**:晶圓切割成單個芯片(Die)之前。
- **作用**:通過探針卡測試晶圓上每個芯片的電性功能,篩除不良品,確保只有合格的芯片進入后續封裝。
- **芯片視角**:測試后,合格芯片會被標記(Ink Dot),避免資源浪費在封裝缺陷芯片上。
### **3. COG(Chip on Glass,玻璃覆晶封裝)**
- **階段**:封裝環節(針對顯示驅動芯片等場景)。
- **作用**:將帶有凸塊的芯片直接倒裝焊到玻璃基板(如LCD面板)上,通過熱壓工藝實現電氣連接。
- **芯片視角**:芯片成為顯示模組的一部分,省去傳統封裝基板,體積更薄,適合小尺寸屏幕(如手機)。
### **4. COF(Chip on Film,薄膜覆晶封裝)**
- **階段**:封裝環節(高分辨率或柔性顯示場景)。
- **作用**:將芯片倒裝焊到柔性薄膜(如聚酰亞胺)上,薄膜另一端再綁定到玻璃或PCB。薄膜可彎折,適合窄邊框或可折疊設備。
- **芯片視角**:芯片通過薄膜與系統連接,實現更高密度的布線(如電視、OLED屏)。
### **四者的關系總結**
1. **流程順序**:
BP(制作凸塊) → CP(測試篩選) → COG/COF(根據應用選擇封裝形式)。
- 若芯片用于顯示屏:COG(直接綁定玻璃)或COF(綁定柔性薄膜)。
- 其他場景可能選擇傳統封裝(如FC-BGA)。
2. **技術關聯**:
- BP是COG/COF的前提,無凸塊則無法倒裝焊。
- CP確保只有良品進入COG/COF,降低成本。
- COG和COF是競爭技術,選擇取決于顯示需求(尺寸、柔性、成本)。
3. **芯片生命周期**:
裸片 → 凸塊加工 → 測試 → 綁定到基板(玻璃/薄膜)→ 終端產品(手機、電視等)。
### **示例:顯示驅動芯片的旅程**
- **BP**:在晶圓上制作錫凸塊。
- **CP**:測試晶圓,標記不良芯片。
- **COG**:良品芯片綁定到手機LCD玻璃,實現超薄設計。
- **COF**:若為電視大屏,芯片綁定到柔性薄膜,實現窄邊框。
通過這四個環節,芯片從硅片最終整合到終端產品中,每一步都直接影響性能和可靠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