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觀新聞消息,硝煙彌漫的“頓涅茨克”東部,一座名為紅軍村(烏方稱波克羅夫斯克)的城鎮,竟成了11萬俄軍久攻不下的鋼鐵堡壘。整整一年時間,俄軍主力在此反復沖鋒,炮彈如雨般傾瀉,卻始終啃不動這塊硬骨頭。
俄軍(資料圖)
這座看似普通的小城,憑什么牽動整個戰場?
它扼守著頓涅茨克西部的最后防線,是烏軍支撐整個頓巴斯地區作戰的生命線——后勤補給從這里源源不斷送往火線。一旦失守,俄軍將如開閘洪水般向西涌入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甚至可能威脅烏軍后方縱深。更關鍵的是,紅軍村周邊富集的煤炭與稀土資源,對支撐“戰爭機器”至關重要。這里不是普通的戰場,而是撬動全局的戰略支點。
2025年7月初,俄軍再次發起雷霆攻勢。戰場態勢空前慘烈,烏軍德拉帕蒂將軍率領的預備隊火速馳援,在新經濟村、尼古拉耶夫卡等要沖與俄軍展開寸土必爭的拉鋸戰。烏軍多個單位一度被俄軍炮火覆蓋,陷入重圍的士兵在絕望中殊死抵抗。烏軍以巨大傷亡為代價,勉強守住了關鍵通道,將俄軍暫時擋在門外。
俄軍(資料圖)
戰場之外的風暴同樣猛烈。7月初,俄羅斯海軍副總司令古德科夫少將在前線指揮時突遭烏軍炮擊身亡。這位普京親信、新晉海軍高官的隕落,折射出俄軍高層親臨前線的焦慮與戰場推進的艱難。克里姆林宮追授其“俄羅斯英雄”勛章,更暗示了這場戰役不容有失的政治分量。
國際博弈的陰影也籠罩在紅軍村上空。7月初,美國突然暫停部分對烏防空導彈援助,轉而優先補充本國庫存。盡管烏克蘭試圖轉向聯合制造,但西方陣營的疲憊與裂痕已難以遮掩。戰場上,哥倫比亞、波蘭等國雇傭兵比例激增,甚至出現日本面孔。這種“國際化”現象,既暴露了烏軍兵員枯竭的窘境,也預示沖突風險外溢的隱憂。
俄軍(資料圖)
紅軍村的膠著,似乎正把沖突推向一個臨界點。若俄軍最終突破這道防線,烏軍整個頓巴斯防線可能面臨雪崩,俄方將在談判桌上握有決定性籌碼;而烏軍若能在此繼續拖住俄軍主力,哪怕代價慘重,也足以證明俄軍攻勢已逼近極限,持久消耗戰將成為現實。這座小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了俄烏雙方意志與國力的壓力測試點。
日前關于俄烏第三輪談判,俄羅斯方面1日表示,正與烏克蘭就第三輪談判的具體舉行時間展開磋商。佩斯科夫表示,當前很難談論加快俄烏談判進程的可能性。同時,俄羅斯強烈譴責基輔政權襲擊俄城市,俄方愿以政治手段實現烏克蘭局勢相關目標。
沖突的天平,從未如此集中地系于一處。紅軍村,這塊浸透血與火的彈丸之地,正默默書寫著俄烏沖突最終結局的草稿。無論結果如何,歷史終將銘記:在頓涅茨克的曠野上,一場圍繞無名小鎮的廝殺,曾牽動大國博弈的神經,也決定了無數人命運的最終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