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來自阿富汗的SafiAbdulKarim和Junaid走進孺子書房樟樹林分館,開啟了當天的學習之旅。
窗外的霓虹燈漸次亮起,書房里的燈光卻始終柔和,映照著一張張專注的臉龐。孺子書房不僅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一個理想的閱讀與交流空間,也讓每一個遠道而來的追夢人都能找到歸屬感,成為他們溫暖的心靈棲息地。
“南昌是個友好、宜居的城市”
近日,記者來到孺子書房樟樹林分館,館內設計簡約而不失大氣,連片的落地玻璃窗引入柔和的自然光,將木質書架與整齊排列的桌椅映照得一片明亮,勾勒出靜謐典雅的閱讀空間。兩名外國青年正坐在靠窗的長桌前,用鉛筆認真地在田字格練習本上書寫漢字,留下工整卻略顯稚嫩的筆畫。
“我們來自阿富汗,目前在這家孺子書房附近的學校學習中文,準備參加漢語水平考試(HSK),通過之后我們就可以申請大學了。”記者上前攀談,Safi Abdul Karim露出靦腆的笑容,用略顯生澀的中文告訴記者,“我們給自己起了中文名字,我叫有安,旁邊是我的同學Junaid,中文名叫王楓。”
“在學校吃完晚飯后,我們會步行10分鐘左右來孺子書房學習。”一旁的王楓向記者補充道,“我們通常一個星期來兩三次,每次學習3個小時左右,已經堅持1年多了。”
隨后,有安和王楓向記者聊起了他們在南昌學習生活的感受。“南昌是個友好、宜居的城市,這里的人都很熱情。剛開始我們聽朋友說附近有家適合學習的書房,后來便按照地圖,通過市民的熱心指引找到了這里。孺子書房里很安靜愜意,非常適合學習,我們都很喜歡。”有安說。
每一個細節都傳遞著溫暖
記者看到,孺子書房里有不少讀者,有的正捧著文學名著靜靜品讀,有的對著電腦專注地敲擊鍵盤,有安和王楓則在練習本上認真書寫。大家雖來自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卻都在這方空間里享受閱讀與學習的樂趣。
“我們的學習小組成員大概有15個人,來自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不同國家,大家都會來孺子書房學習。”有安告訴記者,“雖然我們遠離家鄉、父母和朋友,但在這里,我們認識了新的朋友,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孺子書房不僅是一個可以閱讀書籍的場所,更是一個傳播地方優秀文化和社會教育的平臺,感覺非常棒。”
“最初接待外國讀者的時候,全靠手機翻譯軟件救場。”孺子書房樟樹林分館館長方榮家笑著回憶道,“后來他們經常來書房,我們漸漸熟悉起來,有時候書房里其他懂英語的讀者也會和我一起為他們提供幫助、進行溝通交流。”方榮家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孺子書房堅持用文化服務細節傳遞溫暖。在孺子書房內,英文、日文、韓文等不同語言的標識,滿足了不同國家讀者的閱讀需求。
“有一次,我給一名外國讀者遞送礦泉水時,對方用生硬的中文回了句 ‘謝謝,你很好’。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語言只是工具,尊重才是溝通的密碼。”方榮家說,“當他們說‘因為你們,我更愛這座城市’時,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