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有不少拜師學藝的人,卻真正能夠得到師尊真傳的人卻很少,比如千古圣人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也才72人(也就是孔門七十二賢),哲人也才10人(也就是孔門十哲),真傳弟子也才3人(也就是孔門三杰,即顏回、子路和子貢)。為什么會這樣呢?于是民間便有了“道不傳非人,法不傳六耳”這樣的說法。那么,這個“道不傳非人,法不傳六耳”,究竟是啥意思?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說到“道不傳非人,法不傳六耳”,可能很多第一時間想到了《西游記》中孫悟空拜師的橋段。孫悟空漂洋過海去方寸山三星洞拜師學藝,菩提老祖說,教他“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孫悟空說“不學不學”;菩提老祖說,教他“流”字門中之道,孫悟空說“不學不學”;菩提老祖說,教他“靜”字門中之道,孫悟空說“不學不學”;菩提老祖說,教他“動”字門中之道,孫悟空說“不學不學”。這下可把菩提老祖惹生氣了,于是“跳下高臺,手持戒尺”,“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
那么,問題來了,孫悟空想要學習“長生之術”,菩提老祖說教的“道”字門、“流”字門、“靜”字門、“動”字門等術法,都因無法“長生”而被孫悟空拒絕。這個時候菩提老祖拿著戒尺在孫悟空頭上打了三下,然后生氣的走了,這是真的怒不可遏,還是另有玄機呢?這個值得深思。你想,既然方寸山三星洞是學習神仙之術的,難道不會“長生之術”?這就好比“魔法學院不學魔法”,這不搞笑嗎?所以,這個菩提祖師用戒尺在孫悟空頭上打三下是另有玄機的。
孫悟空在“課堂”上“這也不學,那也不學”,惹得老師生氣,其他弟子都責怪孫悟空出言無狀,唯有孫悟空自己知道,這是菩提老祖給他的“啞謎”暗示。孫悟空心想,祖師打他三下,意在叫他三更時分留心,祖師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并將中門關上,這是在告訴他從后門進入,在四下無人之處傳他道法。果不其然,三更時分,孫悟空來到祖師寢榻之前跪著,菩提老祖醒來后,口中振振有詞,其中一句是這樣的,“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干”。這就是“道不傳非人”。
孫悟空知道菩提祖師給他打的啞謎之后,也果然玲瓏通透,按照指示來到祖師近前,等到菩提老祖醒來吟詩之后,更是激動地說,“此間更無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師父大舍慈悲,傳與我長生之道罷,永不忘恩”。菩提老祖心中十分感慰,于是將孫悟空喚至近前,傳授他“長生之道”,后來更是傳授孫悟空“躲避三災之法”,也就是地煞“七十二般變化”。這就是“法不傳六耳”。
那么,“道不傳非人,法不傳六耳”究竟出自哪里呢?這兩句的出處卻各不相同。“道不傳非人”最早出自《黃帝內經》,在《素問》的“氣交變大論”中這樣說道,“帝曰:余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意思是說,遇到適合傳承術法的人而沒有傳授,那么,道可能因此失傳,如果遇到不適合的人而強行傳授,那么,就是不尊重珍貴的大道,屬于暴殄天物。
而“法不傳六耳”的原句最早出自明代世情小說《金瓶梅》,原話是“那鄭月兒拉著西門慶手兒悄悄捏了一把,說道:‘我說的話,爹你在心些,法不傳六耳。’”但這句話的含義卻最早出自《周易·系辭上》,“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什么意思呢?就是機密的事情,不能讓第三個人知道。
為什么要“道不傳非人,法不傳六耳”呢?“道不傳非人”主要是為了避免“欺師滅祖”的事情出現,有道是“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道法雖廣,只度有心之人”。而“法不傳六耳”是為了防止因“身懷絕技”而被人陷害,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就是為什么自古以來,對于學術傳承、技藝傳承,都首重弟子品德的原因。
【本圖文由“尚書臺”新媒體原創出品,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翻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