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一句很有格調的話,很多人都喜歡引用,但恐怕大多數人并不知道“芻狗”是什么東西,也不理解老子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這一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很多人會這樣理解老子的這句話:天地是殘酷無情的,視萬物為草芥,因此圣人應該效法天地,視百姓為草芥。
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我們先來看看“芻狗”是什么意思。
“芻”的本義是割草。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芻”是個象形字,由“手”和“草”兩個部分組成,是用手將割取的草料捆綁成束。
割草是為了喂牲口,所以”芻“也引申為喂牲畜的草,也指用草料喂牲口。反芻的“芻”,就是喂牲畜的草。
古人會將茅草扎制成人馬等形象,用于祭祀或陪葬,因為“芻”字包含有捆扎草料的動作,古人就將用草扎成的祭祀或陪葬用品叫“芻靈”。
“芻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是芻靈的一種,古人用來祭神祈雨。
《莊子·天運篇》中說:“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翻譯過來就是:在祭祀之前,人們把芻狗放在竹筐子里,用華美的錦繡蓋著,祭祀時,主祭者要齋戒沐浴,然后再恭敬地把它放到祭壇上。但祭祀活動一結束,芻狗就被扔掉了,路上的行人可以隨意踐踏它,砍柴的人會拿它去當柴燒。
用的時候捧得高高在上,不用了就棄之如敝履,這是不是很殘忍,是不是就是“不仁”?
當然不是。
“不仁”非殘忍,而是對儒家的仁進行否定。
孔子認為,仁是人之為人的重要特征,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最高準則,他以仁為核心,構建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而老子的思想體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不仁”,不是說天地很殘忍,而說天地不具有儒家所說的“仁”德,圣人應當效法天地,也不應該有儒家所說的仁德。
“天地不仁”,是老子針對儒家的抨擊,他要徹底摧毀儒家的地基。
蘇轍《老子解》中說:“天地無私,而聽萬物之自然。故萬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
天地沒有私心,而是純任萬物按照它們自身的特性自然生長。萬物生死存滅,純任自然,死不是天地有意虐待,生也不是天地仁心所致。
蘇轍的《老子解》中還說:“結芻為狗,設之于祭祀,盡飾以奉之,夫豈愛之,適時然也。即事而棄之,行者踐之,夫豈惡之,亦適然也。”
人們扎草為狗,就是用它來祭祀的,所以祭祀時就對它恭恭敬敬,這并不就是因為人們特別喜愛芻狗,祭祀完了,芻狗也就失去了祭祀的功能,人們踐踏它,也并不是因為人們特別厭惡它。這一切只是因為芻狗它自己的特性,是純任自然的。
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沒有仁心,對待萬物就像人們對待芻狗一樣,讓它們按照自己的特性自然發展;圣人效法天地,也沒有仁心,對待百姓像人們對待芻狗一樣,不隨便干預他們的命運,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特性自然生存。
順便解釋一下《道德經》這一章后面的內容。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tuó]籥[yuè]:風箱。不屈:不竭。嚴復《老子道德經評點》:“‘屈’音掘,竭也。‘虛而不屈’,虛而不可竭也。”
這一句的意思是:天地之間,大概就像一個風箱吧,它是空虛的,一動起來就能產生無窮的風力,越動,風出來越多。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言指政令,“數”通“速”。
這一句的意思是:執政者政令越多,就越是加速敗亡,不如持守中虛,虛靜無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