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施文鈴
福州方言文化研究者,閩都鄉學講師,福建省級非遺項目福州方言八音傳承人,著作《福州八音字典》。
△ 配音 | 施文鈴
(小提示:點擊文中藍色圖標,可跳轉福州話字詞釋義及讀音)
閩侯縣青口鎮青圃,古代稱謂“青布”“青鋪”,隸屬閩縣贊賢鄉積善里。青布,青者,“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比藍色更勝一籌,深藍色也。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言藏地下水謂之泉,泉出地表流動稱為布。青布背靠圓頭山、玉水山、金鰲峰、富山、白鹿山,石官山迤逶而南接福清。諸山修竹茂林泉水豐沛,有著名的白鹿溪、龍湫潭、烏龍潭。此青山綠水縈繞的村莊,名叫青布村。
明代,福城至長樂縣官路,在青布設置驛站,曰青鋪。因驛鋪緣故,青布又稱為青鋪。由長樂縣進省城的陸路,自縣西總鋪至閩縣贊賢鄉欽仁里白田,降青布嶺抵積善里青鋪,上取閩縣崇善西鄉永慶里蕭家道鋪,歸入舊路。清晚期,閩縣撤鄉設置區,積善里劃歸內七里區。民國后期,閩侯縣改稱林森縣并調整行政架構,縣以下設區、鄉、村行政組織,積善里析為青布鄉和傅筑鄉。今閩侯縣青口鎮團結、幸福、文華、升旗、紅旗、青秀、青布里、青布嶺八個行政村,舊時隸青鋪鄉,至今鄉間里人還是對這八村統稱“青布”。
清光緒年間,閩縣內七里區青布方厝,有村民方依筦敢為天下先,在白鹿溪修筑水碓,即水力舂稻谷或礱磨稻谷裝置。福州方言歌謠云:“礱礱粙, 粙 礱礱,糠養豬,米養儂,冇秕養鴨毑,鴨毑嬎蛋填主人……”歌詞描繪水碓礱稻谷場景。磨,以磑合兩石,中琢縱橫齒,旋轉磨物成屑也。礱,以水碓帶動磨層旋轉,稻谷碎屑脫殼,礱粙分離出來米糠作飼料喂豬,冇秕,即秕谷,可喂鴨,母鴨下蛋回饋主人。古代,農家原本用石臼舂米,自有水碓磨坊,礱粙省力省時,舂米亦不費力氣。
鄉人對水碓磨坊獵奇,依筦的新鮮玩意招來礱粙生意,一家人忙得不可開交,常常是“睏半暝起三更”地勞作,即半夜才睡,三更即起。依筦對子女“碼野嚴”(管教嚴格),從不讓孩子睡懶覺,嘴邊常掛著一句老話:“起三早,徹蜀工”教化孩子。喻三天早起干的活,加起來相當于一天的工作量。
幾年光景,依筦發家致富,但在別人眼里夠格當“財主”的他依舊生活節儉。一日三餐,飯桌上少有葷腥,青菜或炒黃豆仍是主打菜。平日間限制孩子“大配”(多吃菜),將配飯的炒黃豆盛于竹筒內,用筷子一次只能夾到一粒,孩子吃一口飯,只配一粒炒黃豆。大冬天,在煮飯時,用幾個鵝卵石放進灶膛吸收余熱,待洗腳時,將鵝卵石夾取出來,置于盆中加熱洗腳水。日常依筦習慣光腳丫,腳底板結厚厚老繭。平時舍不得穿新衣,只有出門應酬,才把壓箱底“行頭”拿出來穿。走親訪友做客,走在路上,腰間總是別著鞋子,快到親友家,到路邊小水坑洗腳穿鞋上門。辭別回家,離開親友家門,立馬脫下鞋子別在腰間。
“睏 半暝 起三更”的青布“財主”贏得了人們的佩服,厝邊鄰里爭相仿效他創業起家的方式,也讓勤勞和節儉在青布鄉間蔚然成風。
嘿!兄弟~福州腔調旨在展現使用福州方言的有趣情景。如果對福州話的日常表達有故事想說,歡迎投稿fzwbwhb@163.com。
來源:福州晚報?蘭花圃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