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又到了,
如果你還在為去哪兒玩發愁,
不妨來一場穿越時空的
端州文物之旅吧!
端州,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朝代更替,卻始終是肇慶地方政權的核心所在地,留下了許多極具歷史價值和欣賞價值的名勝古跡。
小編為大家梳理了三條路線,
一起去看看吧!
一、七星巖景區文物路線
三仙觀→玉皇殿→石室巖摩崖石刻→玉虛宮→文昌宮→石峒古廟
(溫馨提示:建議從七星巖南門進入依次參觀,具體的購票方式和金額以景區規定為準。)
01
三仙觀
三仙觀又名大覺寺,位于七星巖景區玉屏巖南山半,由兩廣總督劉繼文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捐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山門面東,有木匾“三仙觀”,木匾后另有道光年石匾“大覺寺”。正殿坐北向南,磚木結構,硬山頂,四進三間,殿內供奉呂洞賓、漢鐘離、鐵拐李三仙。三仙觀具有一定的歷史、人文價值,是七星巖重要的名勝古跡之一。
玉皇殿
02
玉皇殿位于七星巖景區玉屏巖頂。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由頭門、正殿、祭殿、儀門等組成。正殿為小型殿式,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殿內兩根鏤刻云龍木柱雕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尤為珍貴,為研究明代嶺南建筑雕刻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
03
石室巖摩崖石刻
石室巖摩崖石刻位于七星巖景區石室巖內外,共有唐至現代石刻337題。石室巖摩崖石刻分石室巖上山路、石室洞內外壁、石鼓壁、璇璣臺等部分,主要分布于石室洞內外的石壁上,文體有詩、詞、歌賦、散文、點題等,字體囊括篆、隸、楷、行、草,語言有漢文、外文。其中以刻于唐開元十五年李邕的《端州石室記》為七星巖最早的石刻,亦最為珍貴,高1.07米,寬0.79米,楷書。石室巖摩崖石刻藝術價值較高、內涵深厚,歷史久遠,是七星巖摩崖石刻的最重要部分。
玉虛宮遺址
04
玉虛宮遺址位于七星巖景區石室巖登山道中段,于明隆慶六年(1572)由時任郡守熊俸捐建,供奉真武大帝。原建筑主體有山門、真武殿、廳房、亭等,現存地基、殘墻、柱礎、門枕石、石柱、碑座等。玉虛宮遺址所殘存之六角形石柱、覆盆式、多層式柱礎等構件具有明代嶺南建筑特色,為研究端州道教歷史文化提供重要實物資料。
05
文昌宮
文昌宮位于七星巖景區天柱巖南山腰。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清代大修,1958年重建。現文昌宮占地面積230平方米。主體包括石牌坊、石窟寺、正殿三部分。正殿為鋼筋混凝土仿古結構,殿中供奉文昌帝君像。正殿以西為石窟寺,建成時間不可考,洞內面積約15平方米,洞中央供奉觀音坐像,洞口搭建有拱形門。文昌宮為天柱巖上著名景點,是七星巖景區內的重要建筑之一。
石峒古廟
06
石峒古廟位于七星巖景區仙女湖以北的獅頭巖內。又稱“出米洞”,始建于唐初,明萬歷十三年(1585)重建。廟與石峒相連,現存山門、拜殿、周氏神殿等。山門為磚木結構,硬山頂,灰塑脊。拜殿三進三間,歇山頂。周氏神殿為小型殿,重檐歇山頂,殿內供奉周氏神。峒內還存有12通珍貴的明清碑刻。該建筑具有粵西地方特色,是研究明清嶺南古建筑的重要實物例證。
二、紅色文物路線
獅崗炮臺→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閱江樓)→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舊址(高要書店)→中共西江特委機關及交通站舊址(麒麟街54號)→麗譙樓
01
獅崗炮臺
獅崗炮臺位于七星巖景區獅崗上,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民國九年(1920),是肇慶鎮守使林虎為鞏固城防而建的7座炮臺之一,是民國初年兩廣軍事歷史的重要實物見證。這里曾是葉挺獨立團的練兵場,葉挺獨立團練兵場遺址已重新修繕布展并對外免費開放。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閱江樓)
02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坐落于西江河畔江濱四路7號的閱江樓,是為了紀念葉挺獨立團的光輝歷史而建立的革命文物收藏保護、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研究的主要陣地。
閱江樓建于明代,占地約2000㎡,內有南、北、東、西4座2層樓房通過4座耳樓銜接通連,四面圍合。內設有水池、假山,種植有米蘭、葵樹等,環境幽雅。樓臺下西南邊有一座清順治年間建“古崧臺門樓”,原為崧臺書院門樓,是典型的嶺南地域建筑特色,保存至今猶顯氣派恢宏。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正在進行改陳布展項目施工,暫停對外開放,具體開放時間以官方公布為準。
03
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舊址(高要書店)
高要書店位于肇慶市端州區城中路15號,建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騎樓式商業店鋪,現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收錄為省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革命文物名錄。
高要書店的故事發生于抗戰時期,由中共西江特委和中共高要縣工作委員會聯合籌辦,是根據特委領導梁嘉的指示開辦,作為黨組織的地下聯絡點,從事地下斗爭。
現已重新修繕布展并對外免費開放,展覽主題為“西江烽火——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高要書店)專題展”。
中共西江特委機關及交通站舊址(麒麟街54號)
04
位于肇慶市端州區麒麟街54號,是我黨抗戰時期西江地區的機關與交通站,現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收錄為省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革命文物名錄。
已重新修繕布展并對外免費開放,展覽主題為“肇慶革命星火——中共西江特委機關及交通站舊址陳列”。
05
麗譙樓
麗譙樓又稱“紅樓”,位于肇慶市端州區城中路175號,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由肇慶知府黃瑜在供奉宋徽宗御書“肇慶府”樓宇原址上重建。坐北向南,基座磚石結構。樓內置鋼壺滴漏、乾寧銅鐘、大藤鼓。清順治三年(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建立南明永歷政權,麗譙樓改作“永明宮”。葉挺獨立團曾在此開展一系列革命活動。1997年,肇慶市人民政府修繕麗譙樓基座,并在臺基上重建兩層鋼筋混凝土仿古樓閣。麗譙樓是見證肇慶開府及地方政治歷史的重要文物,價值重大。2012年,麗譙樓基座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三、端州歷史路線
元魁塔→崇禧塔→高要學宮→肇慶古城墻→端州區博物館(翕廬)→梅庵→白沙龍母廟
01
元魁塔
元魁塔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肇慶市端州區二塔路與江濱堤路路口,建成于明朝天啟年間,是當年渡頭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同科中舉后回鄉所建。塔高27米,呈八角形,是一座樓閣式穿壁繞平座磚石塔,外觀視角為七層,其實內部實際有十層,是端州重要的明代古建筑。
由于年代久遠和地質的變動,塔身曾向東南方向傾斜近70厘米,但卻依然屹立不倒,一度被稱為“肇慶的比薩斜塔”。
崇禧塔
02
崇禧塔位于肇慶市東段西江畔,古塔南路18號,由明代肇慶知府王泮興建,寓“文運興旺”、“鴻福無疆”之意。建國后重修,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塔高57.5米,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外觀9層,內分17層。內部運用磚拱設計,既美觀又能減輕塔身的壓力。塔基石刻須彌座上的浮雕,造像明朗,花紋精致。塔外觀比例均勻協調,每層塔檐均用綠色琉璃瓦鋪蓋,檐角懸掛風鈴,鈴聲嘹亮悅耳,塔腔內底層至五層砌有佛龕。1983年再次全面修葺。當代名書法家趙樸初題書“崇禧塔”匾額及撰書“七星高北斗,一塔聳南天”楹聯。
目前崇禧塔正在進行保護修繕,具體開放時間以官方公布為準。
03
高要學宮
高要學宮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坐落于肇慶市端州區正東路42號,是西江流域最早的學宮之一,是廣東省現存較大的一座孔廟,也是廣東保存較好的明代學宮建筑藝術珍品。
紅墻綠瓦,古樹濃蔭。高要學宮又稱“肇慶府學宮”、“文廟”,始建于宋,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內部現存大成殿、西廡等建筑,是嶺南地區古建筑文化的瑰寶。
肇慶古城墻
04
肇慶古城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肇慶市端州區宋城路。據肇慶地方志記載,肇慶古城墻始建于宋皇祐年間,初為土城,宋政和三年(1113)擴建為磚城。歷代修葺,現存的肇慶古城墻周長約2800米,是廣東省內唯一主體基本完整的古城墻,對研究中國歷史,特別是研究宋代歷史、建筑文化和建筑形制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披云樓位于肇慶古城墻西北段制高點上。據明萬歷《肇慶府志》記載,披云樓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為郡守鄭敦義拓土城為磚城時增建。明成化三年(1467),知府黃瑜第一次重建披云樓,懸“披云樓”匾額于樓。1986年,肇慶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披云樓,改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建筑,現為肇慶歷史文化名城標志性景觀。相傳,古代披云樓四周樹木蔥蘢,常有鸛鶴棲息,“披云聳翠”“披云鶴唳”景觀先后被列為“肇慶八景”之一。
05
端州區博物館(翕廬)
翕廬位于肇慶市端州區正西路45號,是國民黨著名高級將領余漢謀兄長余駿謀的宅院,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翕廬,俗稱“綠瓦桁”,建于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坐南朝北,民國時期中西合璧式建筑風格。牌坊式門樓,三開間,綠琉璃瓦頂,門額嵌云石陰刻“翕廬”。建筑工藝高,規模大,是一處價值較高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梅庵
06
梅庵位于肇慶市端州區梅庵路15號,為北宋至道二年(996)僧人志遠所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禪宗六祖惠能,生性好梅,每到一地都以插梅為記。梅庵就是紀念六祖曾在崗頂插梅而得名。
今梅庵現存山門、大雄寶殿、六祖殿三部分。大雄寶殿保存了唐宋結合建筑特點,以斗拱設計稱絕,古法罕見,是嶺南城區一處十分珍貴的千年木構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珍視與關注,有“千年古庵,國之瑰寶”的美譽。
梅庵目前正在進行保護修繕,暫停對外開放,具體開放時間以官方公布為準。
07
白沙龍母廟
白沙龍母廟位于肇慶市端州區江濱西路,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清光緒八年(1882),奉旨敕封白沙龍母并建廣蔭牌坊,將廟宇全面修葺。白沙龍母廟歷代香火鼎盛,由于年久失修,在建國前已毀,2002年至2005年,在原基礎上全面修復。
歷史建筑現存廣蔭牌坊,工藝精湛,氣勢宏偉,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民俗歷史價值和文物藝術價值,是嶺南古建筑一顆璀璨的明珠。
趕快行動起來,
開啟你的文物之旅
◆ 來源:端州發布
◆ 編輯:吳穎怡
◆ 一審:龍愛文 陳楚
◆ 二審:鄧俊麗
◆ 三審:童益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