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美國知名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發布了一份震動國際社會的報告。這項覆蓋全球25個國家、約2.8萬受訪者的調查顯示,41%的成年人將“世界頭號經濟體”稱號賦予中國,而認為美國仍是第一經濟體的比例降至39%。這一結果與兩年前形成鮮明對比——當時認為美國領先的受訪者比例遠超中國。更引人注目的是,在高收入國家中,對中國持正面看法的比例中位數升至32%,創六年新高;而美國好感度則跌至35%,為2017年以來最低點。
“世界頭號經濟體”的稱號不僅是經濟實力的標簽,更是國際話語權的象征。這一轉變的核心驅動力在于兩國政策軌跡的截然分化。首先自特朗普政府1月再度執政后,以“美國優先”為名推行單邊關稅戰,對盟友和對手無差別加征高額關稅。其反復撕毀國際協議、削減對外援助、關閉全球17個使領館等行為,被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民主黨議員直指“將全球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中國”。另外同一時期,中國則通過“一帶一路”深化152國合作,金磚擴容至11國,亞投行融資規模超越世界銀行。
尤其在特朗普關稅導致美國通脹飆升、低收入群體年均支出增加1600美元時,中國以對等反制聯合多國反擊美國霸權。民意的天平為何傾斜?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員一針見血:“特朗普對短期利益的盲目追逐,正加速中國主導地位的形成。”益普索4月民調印證了這一點——全球首次認為中國對世界事務的積極影響力(49%)超越美國(46%)。
稱號更迭背后,是兩國治理模式與國際形象的系統性競爭。首先是“可靠”與“失序”的對照。美國國內政治極化加劇,街頭暴力與制度衰敗頻發。晨間咨詢公司5月數據顯示,美國凈好感度跌至-1.5,成為全球唯一跌入負值的主要大國。而中國則以穩定性和兌現承諾贏得信任。例如阿根廷續簽350億人民幣互換協議,沙特試點人民幣結算石油,動搖美元霸權根基。其次經濟實力的認知重構。盡管按匯率計算,2025年美國GDP(30.55萬億美元)仍領先中國(19.5萬億美元),但購買力平價指標已顯示中國高出美國20%。
更關鍵的是,全球41%民眾將中國視為經濟領頭羊,反映的是對發展模式的認可。另外則是外交與民意的共振效應。特朗普政府裁撤國務院近3000人、關閉10個大使館的“外交撤退”,與中國在東南亞的深耕形成反差:2024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首次超越中美貿易額。而美國在盟友中的一致性評分已從巔峰時期的80%降至68%。
稱號易主僅是格局重塑的序幕,后續發展預計將圍繞兩條主線展開。一是經濟博弈的“去美元化”加速,美國濫用金融制裁已觸發反噬。2024年人民幣跨境支付占比升至3.2%,多國將人民幣納入外儲。花旗預測,若中國進一步推動“去美元化”,可能引發“金融領域的古巴導彈危機”。二是科技競賽決定長期話語權。中國在研發論文數量、5G專利、量子計算等關鍵領域已反超美國。但美國在基礎科研和高端芯片仍占優。
勝負手在于誰先突破通用人工智能(AGI)——微軟百億美元押注OpenAI,而中國則通過開源生態加速技術擴散。“世界頭號經濟體”稱號的轉移,本質是兩種發展哲學的較量:一方追求短期霸權紅利,另一方專注長期共同繁榮。“當美國街頭暴力頻發、政客如同軍閥般行事時,人們自然會轉向其他治理模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