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計算核心國力指標——經濟、科技與常規軍力,歐盟與英國的綜合實力遠超俄羅斯,約是其8-10倍。
即便在核威懾層面,擁有雄厚財力、頂尖技術及強大盟友體系的歐盟與英國,若決心構建與俄羅斯對等的核力量,據分析也僅需5-8年時間。
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下,俄羅斯主動挑戰一個遠強于己、且并未對其構成實質威脅的歐洲聯盟,其決策動機令人費解。
難道是聽了梁靜茹《勇氣》而獲得的勇氣。
當然不是,俄烏戰爭的爆發,根源在于普京對雙方實力對比、西方反應決心及自身戰略處境產生了嚴重誤判。
他不明白面對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發動的對烏克蘭全面軍事入侵,歐洲不可能后退,一定會對抗到底。
這是歐洲基于歷史記憶、地緣政治考量以及對歐洲安全秩序的根本維護所做的戰略決策。
本文將從歷史、地緣政治和普京個人利益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歐洲為何必須在這場對抗中堅持到底。
一、歷史經驗:綏靖俄羅斯并不能帶來和平,反而會帶來規模更大的戰爭。
1.俄羅斯擴張是其歷史傳統,有嚴重的路徑依賴。
從16世紀開始,俄羅斯便開始了持續數百年的領土擴張進程。無論是彼得大帝時期的西進,還是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對波蘭的瓜分,俄羅斯始終將領土擴張視為國家強大的標志。這種擴張主義思維深深植根于俄羅斯的政治文化之中,即便在蘇聯解體后也未曾真正消失。
對于歐洲國家而言,這段歷史記憶極為深刻。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等國都曾經歷過被俄羅斯吞并或控制的痛苦歷史。1939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及其秘密議定書,更是讓東歐國家深刻認識到,面對擴張主義強權,綏靖政策只會帶來災難。
2. 冷戰的遺產與教訓
冷戰時期,歐洲被鐵幕一分為二。東歐國家在蘇聯的控制下失去了主權和自由,而西歐則在美國的保護下維持著民主體制。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這些血腥鎮壓讓歐洲人深刻認識到蘇聯的殘酷性。
蘇聯解體后,歐洲曾經對俄羅斯抱有善意和期待。歐盟積極推動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給了俄羅斯G8的國家地位,歐洲尤其是德國更是成為俄羅斯天然氣的最大買家,無數條能源管道讓俄羅斯接近了發達國家的門檻。然而,普京上臺后的一系列行動,在從德左、摩爾多瓦、格魯吉亞、克里米亞甚至烏東問題上再一再二再三的得寸進尺,武力入侵鄰國。
這一切讓歐洲意識到俄羅斯并未真正放棄其帝國主義野心。
二、地緣政治維度:不可調和的戰略沖突
1.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對歐洲安全秩序的根本挑戰。
二戰后建立的歐洲安全秩序基于幾個核心原則:國家主權不可侵犯、領土完整必須尊重、爭端應通過和平方式解決。這些原則被寫入《聯合國憲章》《赫爾辛基最后文件》等國際法文件中,成為維護歐洲和平的基石。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直接挑戰了這一秩序。如果允許俄羅斯通過武力改變國界、吞并他國領土,那么整個歐洲的安全架構將崩潰。今天是烏克蘭,明天可能就是摩爾多瓦、波羅的海國家,甚至波蘭。這種多米諾骨牌效應是歐洲無法承受的。
2.依賴俄羅斯的能源,讓歐洲與俄羅斯都產生誤判。
長期以來,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成為其戰略脆弱性的重要來源。德國等國曾經天真地認為,經濟相互依賴能夠促進和平。北溪管道項目被視為連接歐俄的經濟紐帶。然而,俄羅斯卻將能源武器化,多次利用天然氣供應威脅歐洲國家。
烏克蘭戰爭爆發后,歐洲痛定思痛,決心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關乎歐洲戰略自主性的根本問題。只有徹底切斷這種依賴,歐洲才能在面對俄羅斯時擁有真正的行動自由。
3. 價值觀的根本對立。
歐洲聯盟建立在民主、法治、人權等普世價值觀基礎之上。而普京治下的俄羅斯則日益走向威權主義,壓制國內異議,限制新聞自由,操縱選舉結果。這種價值觀的對立使得歐俄之間難以建立真正的信任關系。
更為嚴重的是,俄羅斯不滿足于在國內推行威權主義,還試圖輸出其模式,支持歐洲的極右翼政黨,干預西方國家的選舉,傳播虛假信息。這種對歐洲民主體制的直接威脅,讓歐洲認識到與俄羅斯的對抗具有意識形態斗爭的性質。
三、普京個人利益維度:威權統治的內在邏輯
1.政權合法性的外部尋求
普京政權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恢復俄羅斯"大國地位"的承諾之上。在國內經濟長期停滯、腐敗問題嚴重的情況下,對外擴張成為轉移國內矛盾、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克里米亞的吞并曾經讓普京的支持率飆升至80%以上,這種"勝利"帶來的政治紅利讓普京嘗到了甜頭。
然而,這種依靠對外冒險維持政權的做法具有內在的不可持續性。每一次"勝利"都會刺激更大的野心,最終導致戰略誤判。烏克蘭戰爭的失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2. 個人歷史觀的影響
普京多次公開表示,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他的歷史觀停留在帝國時代,無法接受俄羅斯作為一個正常國家的現實。在他看來,烏克蘭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俄羅斯的一部分。這種扭曲的歷史觀成為其發動戰爭的思想基礎。
3. 權力結構的路徑依賴
普京執政二十多年,建立了一個以其個人為中心的權力體系。這個體系依靠強力部門維持,缺乏有效的制衡機制。在這種體制下,理性的聲音被壓制,決策越來越依賴普京個人的判斷。烏克蘭戰爭的決策過程充分暴露了這種體制的弊端。
四、歐洲的戰略考量與必然選擇
1.退無可退的底線
俄羅斯"在德左、摩爾多瓦、克里米亞甚至烏東問題上再一再二再三的得寸進尺"。歐洲已經給予了俄羅斯足夠的機會和善意:G8成員資格、能源合作、技術轉讓、軍事裝備出售等。然而,這些善意換來的卻是不斷的挑釁和侵略。
烏克蘭戰爭將歐洲逼到了墻角。如果連一個主權國家被全面入侵都不能引起足夠的反應,那么歐洲的信譽將徹底破產,其安全保障將形同虛設。這是歐洲無法承受的后果。
2.團結的必要性
面對俄羅斯的威脅,歐洲意識到團結是唯一的選擇。單個歐洲國家無法遏制俄羅斯的野心,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形成足夠的威懾力。歐盟和北約在烏克蘭問題上展現出的團結,正是基于這種認識。
3. 長期對抗的準備
歐洲已經認識到,與俄羅斯的對抗將是長期的。這不僅是因為戰爭可能曠日持久,更是因為即便戰爭結束,俄羅斯的威脅也不會消失。只要普京政權或類似的威權體制繼續存在,歐洲就必須保持警惕和準備。
1.規則與實力的較量
當前的國際秩序建立在規則基礎之上,而俄羅斯的行為代表著赤裸裸的實力政治。如果允許俄羅斯得逞,將開創一個危險的先例:任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都可以肆意侵犯鄰國。這將導致國際秩序的全面崩潰,世界將重新回到弱肉強食的叢林時代。
2.民主與威權的較量
烏克蘭戰爭不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沖突,更代表著兩種治理模式、兩種價值體系的較量。烏克蘭選擇了民主道路,而這正是俄羅斯無法容忍的。一個成功的、民主的烏克蘭將對俄羅斯的威權體制構成根本性挑戰。
六、結論:歷史的必然與現實的選擇
綜合歷史、地緣政治和普京個人利益等多重因素分析,歐洲與俄羅斯的對抗具有深刻的必然性。這種對抗不是歐洲的選擇,而是被俄羅斯的侵略行為所強加的。
"國小力弱就要夾起尾巴做人"。俄羅斯的GDP僅相當于中國的一個廣東省,其常規軍事力量遠遜于北約,卻試圖通過武力重塑歐洲版圖。這種不自量力的行為注定要失敗。
歐洲必須堅持到底的原因很簡單:這關乎歐洲的生存與未來。如果在原則問題上退讓,如果在侵略面前妥協,歐洲戰后七十多年建立起來的和平、繁榮與自由將毀于一旦。歷史已經一再證明,面對侵略者,綏靖政策只會帶來更大的災難。
因此,歐洲別無選擇,只能團結一致,堅持到底,直到俄羅斯放棄其帝國主義野心,回到國際法和文明準則的軌道上來。這不僅是為了烏克蘭,更是為了整個歐洲的未來,為了一個基于規則而非武力的國際秩序。在這場關乎原則與未來的斗爭中,退讓就意味著失敗,而失敗的代價是歐洲承受不起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