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這位傳奇人物,老家在福建閩清,但他在廣東瓊州(現在叫海南瓊山)長大。他本來姓葛,叫長庚,字如晦,還有個號叫海蟾。后來因為他爸去世了,他就跟著媽媽去了雷州,還被白家收養,從此改名叫白玉蟾。
白玉蟾從小就特別聰明,啥書都愛看,能寫詩、會畫畫,12歲就考了個童子科,厲害吧!后來,他遇到了個高人,泥丸真人陳翠虛,就跟著去羅浮山學道了。這一學,他就走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見識可廣了。南宋嘉定年間,他還被封為紫清明道真人,死后更是被尊為道教南宗的五祖之一。
白玉蟾不僅是道教南宗的創始人,還是南宋時期有名的書法家。有人說,南宋的書法圈就像快熄滅的火堆,但白玉蟾就像一股清風,讓這火堆又亮了起來。他還是嶺南地區第一個留下書法作品的大家,對嶺南的書法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過啊,白玉蟾的書法作品流傳下來的不多,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主要是他的行草書。比如上海博物館藏的《仙廬峰六詠詩》卷,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足軒銘》卷,還有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天朗氣清詩》卷,這些都是寶貝中的寶貝。
特別是那幅《天朗氣清詩》卷,簡直是白玉蟾草書的代表作。你看那字,橫的、豎的、斜的,都有,就像龍蛇在紙上飛舞。他用筆中鋒為主,圓方結合,輕重相間,看得人直呼過癮。而且啊,這墨色也是變化多端,有時候干干的,有時候又濕濕的,但整體看起來就是那么和諧、那么有氣勢。
曹寶麟先生在《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里就說了,白玉蟾的狂草是他寫得最好的一種字體。他的草書既有張旭、懷素的風范,又開創了明代草書的先河。點畫流暢、筆勢矯健,可以說是黃庭堅之后的第一人。
但你知道嗎?白玉蟾的貢獻可不止這些。他在結字和章法上都有創新。結字上,他打破了前人縱向取勢的習慣,開始嘗試打散重組;章法上,他更是大膽,字與字之間穿插交合,行距都快沒了,但看起來卻一點也不亂,反而有種特別的美感。
再說說時代背景吧。南宋那會兒,國家不太平,老百姓日子也不好過,這種情緒也反映在了文藝作品上。但白玉蟾的書法就像一股清流,給那個時代的書壇帶來了新氣象。
而且啊,白玉蟾雖然只活了36歲,但他在道法和書法上的成就都是杠杠的。這告訴我們啊,人生的價值不是看長短而是看質量。白玉蟾用他的短暫生命證明了這一點。
白玉蟾的傳奇不僅限于他的書法與道法,更在于他那跨越界限的才情與對世態的超然態度。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南宋末年,他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士人心中對于超脫與自由的向往。
他的詩詞,同樣充滿了靈性與哲思,每一句都似從心底流淌而出,既有對自然美景的細膩描繪,也有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白玉蟾的詩,往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將個人的情感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展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
此外,白玉蟾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畫家。他的畫作,雖然傳世作品稀少,但從現存的零星記載和后世評價中,我們可以窺見他那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藝術造詣。他的畫,往往以山水、花鳥為題材,筆觸豪放而又不失細膩,色彩鮮明而富有層次,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
白玉蟾的一生,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一生。他不僅在道法上有所成就,更在文學、書法、繪畫等多個領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的存在,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在南宋的文化天空中熠熠生輝,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在今天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里,我們或許更應該像白玉蟾那樣,保持一顆寧靜致遠的心,去追尋那些能夠觸動我們靈魂深處的美好事物。無論是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應該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探索未知、挑戰自我、實現價值。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提到書法學習,有人會問,練字為什么要臨帖?
如果不臨帖,按照自己的一套去寫,寫的有人家好嗎?如果有,可以不臨帖,如果沒有,為什么不學習人家優秀的地方?
如果不臨帖?如何掌握書法的節奏,輕重緩急,如何提高自己的眼力勁兒和用筆的功力?
如果對書法有很好的欣賞水平和藝術素養,要知道,想到的東西和寫出來的東西是兩回事情。如何將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和企業通過毛筆的輕重緩急,枯濕濃淡來詮釋,這將是一個長期實踐的結果。這些都是從古人書法精華中提取出來的,是要不斷的摸索實踐才能真正掌握。
臨帖是必要的,但不是說臨帖就能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