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過庭在唐代草書界的地位,總是被張旭、懷素二“草圣”壓一頭,但是要論學王羲之之形神皆備,他比旭、素更勝一籌,米芾對這兩位多有批評,但對孫過庭則心服口服,直言:“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
如果我們想“由唐入晉”,學到最正宗的草法,不妨從孫過庭的字練起,而且相比于張旭、懷素,孫過庭的作品以章草、行草為主,更便于上手,用來打基礎再合適不過。與世家大族的書法家相比,孫過庭平民出身,一生專學王羲之、王獻之,這也保證了用筆的純正性。
唐代詩人陳子昂評價:“元常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正因水平壓同時代書家一籌,孫過庭得到了唐高宗、武則天的破格提拔,他曾奉敕為武后寫《佛遺教經》數百卷,被當作大唐“國禮”賞賜周邊國家,如今僅存一件藏于日本。
此作全卷縱約28.3厘米、橫約604厘米,總計百余行、2000余字,單字大小約1.5厘米,由于是為皇家所寫,故而一絲不茍、落筆精絕,與《書譜》不相上下,若要論氣韻之典雅脫俗,則超過《書譜》,真正是“草圣”水準。
《遺教》全篇以章草寫就,高古樸茂、靈巧自然。中鋒行筆,筆畫圓勁飽滿,長橫筆鋒始終居中,粗細變化均勻,顯“力透紙背”的穩定。轉折處以圓筆為主,內角絞轉似“折釵股”,筆斷意連,既保連貫又不纏繞,比懷素狂草的密連更顯節制。
結字遵循因字賦形,字形大小隨筆畫多寡變化,通過重心調整保持平衡。疏密對比精準,如“章”字中部留白,下部筆畫密集,空間節奏感強。欹側控制有度,在靈動中守穩勁。墨法與筆勢協同,起筆多濃墨,行至長筆畫末端漸枯,飛白顯自然澀勁。枯潤轉換無做作痕跡,比后世刻意調墨更見書寫本真。
孫過庭這件作品在章草筆法中融入了行草筆意,這種處理使得筆畫更細膩、結字更精準,也更適合草書書寫的實用性,既保證了筆法的豐富、氣韻的高古,又不失個性,堪稱學草范本。后世宋克、王寵、祝枝山取其“連筆節奏”,董其昌評價:“學草必精孫書,方知草法并非率意”。
相比于《書譜》的“千紙一類,一字萬同”,《佛遺教經》用筆技巧無雷同、更豐富;《書譜》的“閭閻之氣”也在此作中得以克服,堪為孫過庭草書的“典范之作”,值得我們認真臨摹學習。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