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拉薩7月21日電 題:西藏農村的養(yǎng)老托幼之道
作者 陳建新 張祥毅
臨近午飯時間,在曲水縣達嘎鎮(zhèn)三有村幸福驛站內,工作人員普珍和曲尼卓瑪正在餐廳忙碌,沖洗雪豆、豬蹄,將青菜洗凈切好……根據(jù)菜單安排,她們將準備好雪豆燉蹄花、熗炒白菜等餐食,供10余位老人享用。
這一幸福驛站位于拉薩市曲水縣,地處拉薩河畔,是三有村養(yǎng)老與托幼的場所。目前有18位老人在此接受日間照料。
7月17日,在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曲水縣三有村,志愿者與老人們在幸福驛站聊天。 張祥毅 攝
三有村是西藏首個易地扶貧搬遷點。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桑珠曲培說,村里通過入戶走訪了解到有的年輕人因需照看老人,無法外出就業(yè),有的老人長期獨自在家、缺乏照料。2020年,村里決定開設養(yǎng)老驛站,為缺乏贍養(yǎng)照護的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包括餐食、健康監(jiān)測、娛樂休閑活動等。2023年,在江蘇省援藏資金進一步支持下,養(yǎng)老驛站改擴建為集養(yǎng)老和托幼于一體的幸福驛站。
走進幸福驛站,室內明朗干凈、環(huán)境溫馨,設有保健室、托幼室、娛樂室、餐廳、活動室等功能房。記者看到,在托幼室中,小朋友們拿著玩具嬉戲。斜對面的娛樂室內,10余位老人坐在藏式沙發(fā)上觀看電視節(jié)目,桌旁有酥油茶、甜茶。
7月17日,在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曲水縣三有村,小朋友在幸福驛站玩耍。 張祥毅 攝
今年62歲的村民拉珍接受日間照料已近5年,她和姐夫、侄女生活在一起,姐夫腿腳不便,侄女在外務工、早出晚歸。因拉珍家里情況,村里安排她加入幸福驛站。如今,每天上午起床做好家中衛(wèi)生后,她便來到驛站,吃早餐、和伙伴聊天。“這里有免費飯菜,還有醫(yī)生幫忙量血壓,在這里生活很開心。”拉珍說。
在活動室,78歲的白瑪躺在按摩椅中享受按摩服務。她告訴記者,兒子平日在外上班,她的一日三餐都在驛站。娛樂休閑之余,她對按摩椅很感興趣,每天都用1個小時疏通筋骨。和記者交流時一次按摩結束,白瑪熟練地在操作屏上再次按下啟動按鈕。
7月17日,在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曲水縣三有村,老人們在幸福驛站體驗按摩椅。中新社記者 張祥毅 攝
幸福驛站也為村里勞動力提供了就業(yè)。1994年出生的曲尼卓瑪,今年3月來到驛站工作。她的兩個孩子在村幼兒園上學,為兼顧小孩養(yǎng)育,她選擇在家門口就近工作。
曲尼卓瑪介紹,她和普珍姐姐主要負責做飯、衛(wèi)生清潔、血壓檢測、和老人聊天互動。“相處挺舒服的,他們比較純真。聽他們講以前的事情,也會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很幸福。有時候看到我們心情不好,老人們也會安慰我們。”
和曲尼卓瑪同在驛站工作的普珍,今年43歲,家里有兩位老人。她說,在這里上班,方便照顧他們。一次次接觸互動中,普珍已和驛站的老人們成了朋友。這些老人樂觀、可愛,“和她們待在一起心態(tài)也會比較好。”她說。
餐廳墻上掛著的每周菜單顯示,糌粑、酥油茶、甜茶、饅頭為早餐食物,中午吃土豆燒排骨、白蘿卜燉排骨、雪豆燉蹄花、青筍燉雞肉等,晚上則以面食為主。在驛站主要承擔廚師工作的普珍還向記者介紹,考慮到老人們身體狀況,平時做菜多選擇易消化、不油膩的食物。
普珍希望多學幾道菜,多做一些長輩們喜歡吃的、易消化的菜品。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當代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力源表示,一個社會幸福與否,老年人、孩子們的生活狀態(tài)是重要觀察指標。三有村幸福驛站的“老幼協(xié)同”照護模式,為“一老一小”照護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為當?shù)啬贻p人就近就業(yè)、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提供了支撐。(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