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中央大街21號的彌歐洋房西餐廳,一群來自東南亞的游客邊品味美食,邊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西餐廳所在建筑的歷史。“這座百年歷史建筑是阿格洛夫洋行的舊址,折衷主義風格。”來自馬來西亞的游客吳先生臨行前對中央大街上的歷史建筑進行了一番“預習”。餐廳主理人周萌興見客人興趣十足,便帶他們參觀了建筑的全貌,娓娓道來講述這座百年建筑的前世今生。
“中央大街深入挖掘老建筑歷史文化,推進老建筑活化利用,打造文化體驗場景。”中央大街管委會專職副主任趙彬杰說,目前已成功落地多個特色項目,促進老建筑煥發新活力,成為歷史與現代融合的亮點。老建筑活化不僅讓斑駁的磚瓦重新聚集人氣,使其從沉寂角落變身活力地標,更以獨特的文化魅力與創新場景,為城市營造出包容開放的氛圍空間。
開在百年建筑里的西餐廳
百年洋行舊址化身彌歐洋房西餐廳,有著西方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在內部裝潢中沒有過多繁瑣的元素,由富歷史感的木地板、木樓梯、白色墻面、花階磚等元素組成簡約的設計風格,盡顯百年建筑底蘊。
餐廳主理人周萌興向記者介紹,這棟建筑建于1923年,由著名的俄羅斯籍猶太裔設計師尤里·彼得洛維奇·日丹諾夫設計,是阿格洛夫洋行的舊址。原建筑為三層,后于1951年加建至四層。
近年來,這棟樓里一直開俄式西餐廳,后來店主無暇經營,便租賃給了周萌興。去年底,周萌欣將經營了6年的彌歐洋房西餐廳從中央大街西十三道街搬到了這里。現在一樓繼續做意法風格的彌歐洋房西餐廳,仍舊保持著上個世紀90年代的室內裝潢。二樓是俄式西餐。順著周萌欣的指引,記者通過弧形樓梯來到二樓,映入眼簾的是一派富麗堂皇,高高的穹頂雕刻著金色花紋,一排奢華的枝形吊燈耀眼奪目,色彩濃郁的俄羅斯油畫掛滿四壁,仿古實木座椅依次排開,在橙黃色的燈光映襯下,整個餐廳美輪美奐。
“彌歐洋房西餐廳之前一直經營得不錯,沒想到搬到老建筑后,生意更紅火了。”周萌興記得餐廳剛開業時,排隊等候的客人站了一屋子,他引導一些客人到當時還在繼續經營的西十三道街“老店”,沒想到的是,半數以上的客人到“老店”看了一圈就走了。“在百年建筑里吃一頓俄式西餐,吃的是味道也是情懷。”湖南游客方芳道出了食客的心聲。
為了讓餐廳更加富有韻味,周萌興把閑置多年的院子重新整修成歐式風格的院落,也成為中央大街新晉打卡地。
藏在保護建筑里的商業密碼
道里區西十三道街43號,一棟清水紅磚小洋樓靜立街角。
1917年,民族資本家毛守和在此創立“東和昶商號”,主營糧食貿易,亦作居所。這棟曾見證哈爾濱商業興盛的建筑,已歷經百年,滄桑斑駁,2023年11月被鑒定為D級危房,命運岌岌可危。2025年3月,修繕工程啟動。在保留建筑歷史風貌的基礎上進行結構加固和內部改造。如今,這座承載冰城商業記憶的建筑,以“東和昶1917寬街文化復合體”之名,重新煥發生機。紅磚墻內,百年時光不再塵封于檔案,而是化作可觸摸、可品味、能沉浸式體驗的生活場景。
西十三道街舊稱“寬街”,始于1902年,如今全長253米。這里曾是哈爾濱第一家印書局“商務印書局”、哈爾濱第一家女子中學“從德女中”、東北第一家近代煙廠“老巴奪葛萬那煙莊”,也是東和昶、永發東、天福樓、五芳齋、英國飯店等數十家中外商號的聚集地。
百年之后,東和昶大樓以全新商業姿態回歸城市生活,其核心在于融合了歷史空間與現代商業。走進東和昶1917,內部業態布局精巧,宛如一座微縮城市。
寬街博物館作為一家街道歷史博物館,近百件展品中,1913年《哈爾濱指南》商務印書局廣告、“老巴奪葛萬那煙莊”煙標等文物無聲地講述著寬街的過往。青年攝影師修宇主理的“希羅卡雅時光館”,則復原了1900年代名店“視明館”,用濕版攝影技術讓游客瞬間“穿越”成為歷史老照片主角。
在飲食方面,老俄僑菜館傳承著地道的俄僑家庭風味,寬小館則挖掘“哈埠菜”,那些幾近失傳的百年東北老菜,與市面常見東北菜形成鮮明對比。后窗哈派咖啡由資深咖啡師朱敏主理,其烘豆技藝與咖啡教學背景,為空間注入專業質感。入夜后,寬咖在毛氏舊居空間里,切換為微醺社交場。由百年民居改造的寬街民宿,讓歷史感沉淀于每一夜的住宿體驗。
像寬街博物館這種復合業態并非簡單堆砌,而是以歷史為基底,讓餐飲、文化、藝術、住宿彼此導流、相互賦能,形成自循環的商業生態。
“有了人的活動,建筑物才真正有了生命力。讓大家可以坐下來,甚至住下來,這是對老建筑最大的尊重。”項目操盤者、哈爾濱城史研究者宋興文認為:這種尊重并非將其束之高閣,而是讓歷史肌理與現代商業有機共生。
一個街區,憑借一處處歷史建筑及其背后的歷史故事,一躍成為熱門景點。據統計,寬街博物館開放以來,每天接待市民游客萬余人次。
猶太人私人醫院舊址飄出咖啡香
在紅專街一棟百年歷史的建筑內,隱藏著一家網紅咖啡館。這座建于1931年的磚木結構建筑,原為猶太人私人醫院,如今則是鹿魚咖啡館的所在地。咖啡店復古而高雅,充滿了老房子的神秘與情懷,每一個細節都顯得格外精致。店內燈光柔和,是拍照打卡的絕佳地點。在這間充滿歐式風情的咖啡館里,游客或沉思,或拍照,享受夏日雨后的清涼。
咖啡館店主是一名“90后”,他用自己的方式熱愛著這座城市。店主介紹說,建筑最初是一位名叫“弗里茨·古斯塔諾維奇·羅森”的德國醫學博士購入,并在這座建筑成立了私人醫院。這里的二樓后來是哈爾濱防洪紀念塔跟友誼宮的總設計師之一李光耀先生的私人住宅,現在讓這位年輕人租下來做成咖啡館對外開放。
從鹿魚二樓可以走到李光耀先生家的陽臺,在這里俯瞰整個庭院,有種置身歐洲的感覺。“整個院落十分精致、特別,就連中央大街都沒有這樣漂亮的庭院。“咖啡廳常客洲洲說,在百年建筑里擺個小桌子,點上一杯咖啡,用電腦寫一寫文章、刷刷劇,簡直太美妙了。
近年來,中央大街管委會積極推進老建筑活化利用,不斷拉近文物與游客之間的距離,讓文物凸顯應有價值。
“在我小時候,這些老建筑都上了鎖,只能從圍墻外感受它們曾經的美麗。現在,身邊的老建筑一個個都敞開了大門,以千姿百態的方式‘活’在了我的身邊。”家住中醫街的市民劉舉說,作為一個在中央大街輔街居住了48年的老居民,她開心地看到,那些曾經在她心中“高不可攀”的文物建筑變得越來越“親民”了。
和劉舉有著同樣想法的外地游客也不少,從貴州來的曉宇便是其中一位。“我覺得老建筑是有靈魂的,它們的美不僅僅是在外觀上,還應該包括它們所承載的那段歷史。”曉宇說,他發現許多中央大街老建筑在活化利用的同時,都喜歡用“調性匹配”的業態延續城市歷史,“這些舉措真正為這些老建筑賦予了靈魂,讓它們賡續城市故事。”
“在活化歷史建筑過程中,我們一直尊重歷史文化,并在建筑物上做相應的文化疊加,打造消費場景。”趙彬杰表示,商業業態的引入講究“調性匹配”。每一個入駐品牌都是街區的解讀者,以各自有的方式續寫著新舊共生的鮮活篇章。”她說,老舊建筑活化工作,不是簡單的修復,而是立足文旅角度推動老舊建筑涅槃重生,迸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推動老建筑實現從“流量打卡”到“價值共生”的深度轉型。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劉姝媛
“哈報手機記者”:吃老本
編輯:劉奕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