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千年楚長城:托起鄂陜邊界文旅新地標
文|清哲木
7月20日傍晚,一陣雨淋過關埡楚長城,遠山含黛,2700年的夯土城墻靜立鄂陜邊界。曾見證金戈鐵馬的楚長城關埡,此刻正凝視著腳下煥然一新的村莊;竹溪縣關埡楚長城,歷經歲月滄桑,依然雄風依舊。是陜鄂分界線,一腳踏兩省。兩省居民世代相通,雞犬相聞,如今,楚長城是鄂陜兩地社會經濟文化交流重鎮,是相鄰為伴的生態文化旅游圈中最亮麗的風景帶之一。
暮色浸染的關埡,和幾位朋友漫步其間,但見夯土長城如蒼龍盤踞山脊。山腳下層層疊疊的灰陶屋頂在夕照中浮起暖光,飛檐如雁陣刺向青空——這是楚長城庇護的村莊正吐納著人間煙火。
沿石階而行,夯土墻與青石基在光影里低語。老墻新泥的修補痕跡如時光針腳,裸露的竹骨夯土墻肌理粗糲,嵌著碎陶與卵石,仿佛將秦楚爭霸的金戈聲夯進了墻芯。新筑的楚風民宿卻以原木為梁;雕花窗欞透出燈籠暖色,檐角懸著的青銅風鈴叮當聲響,恍若與城頭箭樓的鐵馬聲遙相應和。
窄巷曲折處,晾衣繩懸著臘味與藥草。竹篩里紅辣椒鋪成火塘,金銀花藤攀過石磨爬上矮墻,在夯土裂縫里綻出嫩黃。一陣灶間飄出酸漿饃的微酸氣息,混著茶香襲來。鄂陜文旅街的黛瓦馬頭墻與城頭戍卒身影,一頭望長安,一頭望鄂川,《羋月出關》的鼓點聲,讓這里交織出一部古今交響曲。
楚長城,曾是楚國抵御秦國的軍事要塞,船形遺址橫亙山埡。如今,竹溪縣以楚長城為支點,撬動起一場跨越千年的鄉村振興實驗——2024年景區升級開放后,據景區負責人危總介紹,景區開市即火,日均游客千人以上,國慶期間更是單日接待超十萬游客。
這是千年邊塞的文化新生,關埡楚長城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內長城之一,承載著獨特的邊關文化基因。其船形關隘橫跨鄂陜邊界,形成“一腳踏兩省”的地理奇觀,曾孕育出“朝秦暮楚”的歷史典故。竹溪縣通過系統性考古研究,繪制《關埡秦楚長城復原圖》精準定位遺址范圍,
如今的“文化活化”的創意令人驚嘆;其大型情景劇《羋月出關》在長城腳下實景上演,馬蹄聲震碎歷史的沉寂;《望和平·楚長城》舞臺劇讓沉睡的秦楚記憶被徹底喚醒。
筆者注意到,在竹溪縣的一側,幾十棟民房變身楚風民宿,兩旁的鄂陜文旅街飛檐翹角,灰陶瓦與夯土墻重現了秦風楚韻。作為兩省共享文化遺產,楚長城也打破行政壁壘的鑰匙,鄂陜同頻為邊界賦能,據介紹,這里陜西游客占比超四成,鄂渝陜毗鄰地區游客循高速路網涌入,鄂陜兩地“品牌共塑”使景區成為鄂西生態旅游圈與陜西文旅圈的黃金節點。
當楚長城4A創建規劃圖展開,游客中心、智慧導覽系統、生態停車場等設施建成后將串聯起跨省旅游環線,昔日的軍事隘口正蛻變為“集文化體驗、休閑旅游、健康養生于一體”的度假勝地。
夕陽為楚長城鑲上金邊,當歷史文脈與時代脈搏共振,夯土城墻不僅能托起文旅地標,更撐起了百姓“望得見山、留得住鄉愁、富得了口袋”的振興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