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萬游客吃光半個月庫存:榮昌區委書記的流量經濟學。
66萬小城逆襲224萬游客:一只鹵鵝如何改寫城市命運?
60歲高書記的最后一搏:當官場‘叛逆者’遇上29萬只鹵鵝。
比淄博更生猛:榮昌如何用一只鹵鵝撬動10億產業?
當淄博燒烤的煙火還未散盡,重慶榮昌的鹵香已飄向全國。這座常住人口僅66萬的西南小城,五一期間涌入224萬游客,日均消耗鹵鵝5.8萬只,政府食堂單日接待6.7萬人次,公務員集體化身服務員端盤子刷碗——這場看似偶然的流量狂歡,實則暗藏著中國縣域經濟破局的必然邏輯。
▍流量密碼:當基層治理遇上江湖義氣
2024年4月,建筑工人林江因五次跨城追投美國網紅"甲亢哥"意外走紅,其手持鹵鵝高喊"榮昌歡迎你"的視頻播放量突破3.2億次。這個草根網紅的橫空出世,恰似點燃城市IP的引線。面對突如其來的關注,58歲的區委書記高洪波展現出罕見的決策魄力:立即授予林江"首席城市推薦官"稱號,全額報銷其跨省差旅費用,甚至在政府會議上為其預留C位。
這種政企聯動的破冰勇氣,在官僚體系中堪稱異類。當別處還在糾結"該不該與網紅深度綁定",榮昌已用10萬元重獎和專項扶持政策,將草根創業者納入城市發展體系。政府食堂開放首日消耗8040斤大米,公務員全員上崗維持秩序,這種"自毀衙門威嚴"的寵粉操作,實則是精妙的政治計算:用政務透明化換取公眾信任。
▍產業暗戰:鹵鵝背后的城市升維
29萬只鹵鵝的狂歡,撕開了農產品深加工的價值鏈。柳州螺螄粉締造百億神話的配方,正在這座西南小城重寫劇本:2024年出臺的《榮昌鹵鵝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提出"4321"全產業鏈戰略——4大養殖基地、3大中央廚房、2個電商平臺、1個國際預制菜產業園。
在重慶最西端的養殖場里,榮昌白鵝正經歷品種改良革命。西南大學專家團隊通過基因篩選,將出欄周期從120天壓縮至98天,同時保留其肉質緊實的核心優勢。直徑4.9米的"世界第一鹵鍋"不僅是打卡道具,更是工藝標準的活廣告;陶藝工坊推出的鹵鵝造型茶具,將千年非遺變成可帶走的城市名片。
▍治理困局:潑天富貴下的冷思考
當游客在夏布小鎮排隊3小時只為嘗口鹵鵝時,城市管理者正面臨嚴峻考驗:全區僅4家四星級酒店,昌州大道擁堵指數達9.2,這些數字暴露出基礎設施的致命短板。更值得警惕的是,政府食堂3元涼粉、5元回鍋肉的超低價策略,雖贏得喝彩,卻讓周邊餐館日營業額下降37%。
文旅局長們或許該清醒:城市IP的保鮮期遠比網紅更短。淄博的降溫、天水的沉寂都在警示,沒有產業支撐的流量狂歡終是曇花一現。榮昌的聰明在于提前布局"鹵鵝馬拉松""非遺體驗周"等常態化IP,用制度設計對抗流量衰減。但要將鹵鵝從網紅單品變成城市符號,還需破解品牌溢價、冷鏈運輸等現實難題——目前僅有12%的鹵鵝企業通過HACCP認證,制約著產品出海步伐。
▍啟示錄:流量時代的生存法則
當68.9%的二三線城市深陷"虹吸效應",榮昌的逆襲提供了破局樣本。其成功不在于追逐熱點,而是將城市特質轉化為可參與的敘事:公務員端盤子是政績觀的迭代,市民讓車位是公民意識的覺醒,非遺工坊的體驗經濟則是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這或許揭示了數字經濟的本質:在算法統治的時代,真誠才是最高級的營銷。當林江的直播鏡頭掃過鹵鵝攤主結痂的手指,當高書記行李箱里磨破邊的招商手冊被偶然曝光,這些未經設計的真實細節,恰恰擊中了流量傳播的命門。正如游客留言所說:"在榮昌,我嘗到了鹵鵝的香,更嘗到了人情的甜。"
數據顯示,通過"鹵鵝+"模式帶動的夏布織造、安陶制作等非遺項目,客單價已從58元躍升至320元。這種"體驗即銷售"的轉化效率,讓文旅消費突破簡單的吃喝玩樂,升級為文化認同的構建過程。或許,這才是中國縣域經濟轉型最珍貴的啟示:與其在流量紅海中廝殺,不如深耕屬于自己的文化基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