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愛吃蟹的人來說,若有六月黃,何待秋風響。每到農歷六月,大閘蟹進入成熟期前的最后一次蛻殼,此時的蟹殼十分薄脆,肉質也比較松嫩,蟹黃呈流質狀,規格一般是2至3兩,故名“六月黃”。
由于還處于嫩蟹期,蘇北、太湖、崇明的六月黃都是夏日的風情美味。很多老吃客專愛吃公蟹里那半流質的膏。在海門,我遇到過一種豪放的吃法,當地人稱“橫爬將軍率領黃袍無腿王”,其實就是六月黃鱔筒煲。兩種水里的鮮物在砂鍋里相遇,蟹黃融在湯里,鱔肉吸足了蟹香,大快朵頤后會感覺特別補氣養神。崇明人將六月黃對半切開,滾上面粉炸至金黃,加入毛豆和年糕,這道面拖蟹上桌后沒人不搶著吃的。
長江到了江蘇境內,河鮮種類最多且最為鮮美。蘇州無錫一帶流傳著一句老話“再鮮不過六月黃”。六月黃殼軟,又叫“童子蟹”,用它做成的醉蟹更入味。清代詩人趙翼在文集中記載:“泰州人甕貯甘醴,投蟹于中,聽其醉死,謂之醉蟹,味極佳。”腌足三日后開壇,蟹黃脂醇、蟹膏細膩、蟹肉咸鮮,難怪人們要感嘆:“花雕六月黃,夏至神仙當。”高郵人汪曾祺把醉蟹看作心目中的“天下第一美味”,想必多半也是用六月黃腌制的吧。
江南有諺語:“忙歸忙,勿忘六月黃。”上海人對六月黃是情有獨鐘的。2021年,松江地區采用“江海21”優質蟹種進行生態養殖,通過水質調控和分段投喂技術提升了本地六月黃的品質。
我從某農家菜館學來一道三鮮面疙瘩湯,稍作改良:切半后的六月黃與河蝦、蛤蜊、番茄丁同炒,再加熱水慢燉,最后下入面疙瘩。這道湯簡直鮮掉了眉毛,早把什么“酷暑天沒胃口”的說辭丟進了爪哇國。
原標題:《新民隨筆丨若有六月黃,何待秋風響》
欄目編輯:郁晶陶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王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