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界,“南橘北枳”的現象無處不在。有的植物在國外,是讓政府和民眾不堪忍受的“入侵物種”,每年要砸進去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去清理。它們根系霸道,能鉆透地基、毀壞路面,把花園和田野變成自己的“領地”。
但在中國,它們非但沒有泛濫成災,反而被端上了餐桌做成了爽口的咸菜,甚至都要淪落到人工養殖才能滿足需求的地步。這巨大的反差背后,究竟藏著什么秘密?是植物本身的問題,還是環境與人的不同?
餐桌上的"胰島果"
這要說的第一種“反差”植物就是洋姜,它雖名字里帶“姜”,但生物學上和生姜并沒有親緣關系。它的大名叫菊芋,清朝時期由北美傳入中國。因為是外來戶,味道又不像生姜那么辛辣,老百姓就給它起了"鬼子姜","姜不辣"這樣形象的外號。
洋姜的莖稈通常能長到2—4米高。每到秋天,它的頭頂上會開出艷麗的小黃花,看起來像微縮版的向日葵。不過它真正的食用部分藏在地下,就是那塊黃褐色的莖。
到了冬天,很多地方都有腌洋姜的習慣。將其切成片或者塊,用鹽、醬油、糖、辣椒什么的的一腌,封在壇子里,過些日子就成了佐粥下飯的絕佳小菜,吃起來脆生生,香噴噴,帶著獨特的清甜,是冬日餐桌上的開胃擔當。
除了腌制,鮮的洋姜也能炒菜、熬粥,或者曬成菊芋干儲存起來慢慢吃。
洋姜塊莖里富含菊糖(也叫低聚果糖),淀粉,還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菊糖,這是一種天然的水溶性膳食纖維。現代研究發現,它對我們身體有多重益處。一方面,它能幫助調節血糖,因此又有“胰島果”之美名;
另一方面,它還能促進腸道中益生菌的繁殖,改善腸道菌群平衡,讓消化更順暢。長期適量吃,對保護心血管也有益處。
在中醫上,認為它性涼味甘,有清熱涼血、消腫利濕的作用。有些地方的老法子,還會把新鮮洋姜搗爛了外敷,用來對付無名腫毒或者腮腺炎。你看,這從里到外,從吃到用,貌不驚人的洋姜,實實在在是個“藥食同源”的寶貝。
歐美的"生態噩夢"
你可能很難想象,在我國是爽口咸菜的洋姜,在歐美國家,竟成了讓人聞風喪膽的“生態噩夢”。這種植物在那里簡直像脫韁的野馬,瘋狂生長,所到之處簡直是災難。
為什么洋姜如此“霸道”呢?最主要原因還是其出色的生存能力。一段手指長的根莖碎片埋進土里,轉眼就能長成新植株;當種子成熟,還能搭著風的便車,輕輕松松飛到幾公里外安家落戶。
最讓人無奈的是,洋姜完全不挑生長環境。不管是干旱的荒地還是貧瘠的土壤,它都能茁壯成長。加上歐美人不習慣食用洋姜,這些"外來客"在當地簡直如魚得水,肆意擴張。
成片瘋長的洋姜把當地植物逼得走投無路。無論是農田還是森林,只要被洋姜入侵,如果不及時治理,很快就會被它們獨占,形成單一的植物群落,嚴重破壞生態平衡。更糟糕的是它們的地下莖,能深入地下數米,四處蔓延。路面被頂裂,地下管道被捅破是常有之事。
美國早在十年前就撥了幾十億美元專項治理資金,每年還得再花數千萬美元。又是噴灑除草劑,又是出動挖掘機翻地三尺。可洋姜的根莖碎得再小也能復活,第二年春天地里又是一片綠。
這種在中國被做成美味小菜的植物,卻讓發達國家付出天價治理費用還無法解決,實在是有點黑色幽默了。
英國的"拆房專家"
下面來說第二種“反差”植物,虎杖。我們中國人可能更熟悉它的另一個名字: “酸巴桿”。過去在鄉下,人們常常掐下它紫紅色的嫩莖,然后焯水,弄些佐料涼拌,一口下去,那酸溜溜的爽脆勁兒,可是不少人的童年味道。
在中醫里,曬干的虎杖片還是清熱利濕的良藥。但就這么個田間地頭的尋常植物,誰在英國竟成了讓人聞風喪膽的“拆房專家”。
當年英國從日本引進虎杖時,本是當作觀賞植物,誰知它到了異國他鄉。可誰知它那異常發達的根系破壞力竟務必竟比。這些根系能像鋼筋一樣往地底下鉆,最深能探到三米多。柏油路面?捅穿!水泥地基?頂裂!河堤磚墻?拱塌!什么建筑設施,都逃不過它的毒手。
尤其是房屋,簡直是英國人的噩夢。地面只要有一處縫隙,它就能破土而出,不出幾年,足以破壞房屋結構。在英國賣房時,必須如實告知房屋周邊是否有虎杖生長,否則將面臨巨額罰款,因為受虎杖影響的房子,價格至少要跌5%。
英國人為了治它可沒少砸錢。2014年政府咬牙撥了12.5億英鎊專項款,但治理效果一直不太理想。他們試過從日本引進專吃虎杖的真菌木虱,還訓練過嗅探犬來定位地下根系,但這些都只能治標不治本,只要殘留一點根莖,過幾年又會卷土重來。
如今在英國,建筑工地開工前必須先排查虎杖,光是清理費用動輒就要數萬英鎊。清理出來的虎杖殘骸必須送到專門的處理場,不能隨意丟棄。看來,這植物的"水土不服",有時候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生態災難。
結尾
生態系統的平衡是如此微妙而脆弱。一個物種的"入侵性"并非其固有屬性,而是取決于其所處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就像洋姜和虎杖,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然就沒了"興風作浪"的機會。
在全球化的今天,物種交流不可避免,但如何管理外來物種更需要因地制宜的智慧。單純的"剿滅"策略往往事倍功半,而將其納入利用體系,或許才是最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這或許就是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東方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