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美國資深記者曝出猛料,指出特朗普已經下定了決心,準備流放澤連斯基,而如果他不同意,將會直接采取強硬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消息曝出后不到24小時,烏克蘭突然向俄方發去一紙談判邀請,意圖在一周內促成領導人級別的和平會談。
那么這究竟是巧合,還是另有圖謀?澤連斯基是否真的面臨被流放的風險?
2025年7月初,烏東戰火再度升溫,俄軍16萬人馬云集前線,戰機轟鳴,炮聲不絕于耳,米格29、S-400防空系統、鎧甲-S防空車組成的密集防空網,更讓烏軍無人機在空中寸步難行。
如今澤連斯基雖然還坐在總統府中,但他的支持率已從戰爭初期的高峰跌至第二,遠遠不及遠在倫敦的前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
這個曾在2023年,與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秘密接觸的將軍,如今已成為民意的新寵,支持率高達90%,不僅軍中擁護,民間也對他寄予厚望。
7月5日,澤連斯基曾與特朗普通話,當時特朗普在會談后表示,烏克蘭需要愛國者導彈用來防御,而澤連斯基也夸贊兩人的談話迄今為止最好的。
不久后,特朗普在社交平臺上突然發布50天停火通牒,不達成協議,將對俄實施100%關稅,甚至暗示可能對加里寧格勒采取軍事行動。
但這一通牒實際上為俄軍的夏季攻勢,制造了一個50天的窗口期,也同時對澤連斯基施加了巨大壓力。
而澤連斯基,面對內憂外患,終于在7月17日做出重大舉措,他將總理什梅加爾調任國防部長,由斯維里堅科接任總理,同時裁撤4個政府部門,大幅度更換內閣成員。
這一改組,表面上是為了提升國產武器裝備比例,從40%提高到50%,實則更像是一次政治自救。
美國記者西摩·赫什的爆料如同驚雷,披露特朗普已擬定流放澤連斯基計劃,甚至人選都已定好,正是那位在倫敦演講中暗示烏克蘭需要現實和平的扎盧日內。
這位軍中鐵腕,在美俄之間都有接受度,早被視作可控、親西方、且具軍威的理想替代者。
赫什指出,一旦特朗普點頭,這一政權更迭計劃即可啟動,而美國內部早有風聲傳出,認為澤連斯基已經成為,推動和平進程的最大障礙。
7月19日,澤連斯基不得不做出妥協,他通過烏梅洛夫向俄方遞出談判邀請,主動提出在一周內舉行領導人會談。
這一姿態,標志著澤連斯基對談判立場出現了180度的轉變,就在不久前,他還在強調烏克蘭憲法規定領土完整不可侵犯,如今卻主動求和,耐人尋味。
但這份突然的和談姿態是否是真心的?又或者只是澤連斯基想借談判試探盟友底線,為未來失敗轉移責任?
不少觀察人士認為,澤連斯基此舉更像是在為自己爭取喘息機會,甚至可能是與美方妥協的一種姿態表達。
俄方并未立刻回應,但軍方行動已說明一切,紅軍城外圍戰火愈發激烈,俄軍正試圖通過三面包圍圈制造絞肉機戰術,誘使烏軍增援,從而加速其前線崩潰。
戰爭研究所數據顯示,僅6月,俄軍奪取的烏東土地面積已創下2023年11月以來新高。
特朗普此時的角色更為復雜,他既企圖以強制停火作為外交成果,又希望借政權更迭擺脫對烏軍援的沉重負擔。
美國國會正就720億美元軍援預算展開拉鋸戰,如果烏克蘭不妥協,美國將陷入雙線支援烏克蘭與中東戰事的資源困境。
歐洲方面也逐漸顯露疲態,北約內部已有五國對繼續援烏表示反對,超過六成歐洲民眾支持停戰,即便特朗普施壓要求歐洲國家分擔軍援責任,也始終未能如愿。
烏克蘭這個棋子,在歐洲眼中,已變成一個代價高昂的包袱。
7月中旬,特朗普與普京的秘密接觸未能奏效,俄方反而將薩爾馬特洲際導彈轉入戰備狀態,警告美方勿再誤判,普京的強硬態度,令特朗普不得不加快對烏政局的干預計劃。
種種跡象表明,烏克蘭政壇已到了風雨飄搖的邊緣,澤連斯基面對內閣重組、外交壓力、軍事失利與民意下滑,幾乎失去了所有主動權。
烏克蘭的地緣命運,越來越像一枚漂浮在大國旋渦中的棋子,在美俄之間的角力中,它逐漸失去了自我意志。
從主權捍衛者到和平障礙者,從民族英雄到被流放對象,澤連斯基的轉變之快令人唏噓。
而特朗普,不論是出于連任需要還是戰略調整,顯然已將烏克蘭問題,視為必須解決的外交難題。
只不過他想要的停火,并非建立在平等談判基礎上,而是通過施壓、換人、重組等手段,達成一個對美有利的結果導向。
未來數周,尤其是9月前后,將成為決定烏克蘭命運的關鍵窗口期,俄軍是否會繼續推進?澤連斯基是否真被流放?就讓時間來給出答案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