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坪石先生》18日在廣東韶關樂昌的坪石定友圖書館前舉行了盛大的開機儀式,影片聚焦“戰火中的讀書人”群像,其中,謝君豪出演民國傳奇教育家黃際遇,他坦言,出演這位嶺南傳奇學者對自己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聚焦“戰火中的讀書人”群像
電影《坪石先生》由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甘小二執導,王宏偉監制,謝君豪、顏秋越、蔣中煒、葉語霏、鐘星輝等主演,五條人樂隊特別出演。開機現場,各位主演均著片中戲服出席,斯文儒雅,風度翩翩,瞬間就將氛圍帶回了上世紀40年代那個“烽火不絕讀書聲”的情境之中。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等學校被迫遷徙,大批師生從廣州到云南澄江再到粵北坪石,一波三折,在戰火中堅持辦學,最終勝利復員重返廣州。而電影《坪石先生》就以抗戰烽火中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為背景,講述了以中山大學黃際遇、衛梓松、杜定友為首的一批教育大家在坪石堅持辦學、從容治學,令嶺南文脈在烽火中得以延續的傳奇故事。
導演甘小二向記者表示,電影所要刻畫的“坪石先生”并非是一個人,而是群像。這其中有《資本論》的中文譯者、經濟學家王亞南,有文理皆通的中國現代高等數學教育開創者黃際遇,有世界著名核物理學家、被稱為“中國核能之父”的盧鶴紱,有中國圖書館奠基人之一杜定友,有音樂大家馬思聰,還有以身殉國的建工系主任衛梓松……這些為了延續文脈而甘愿奉獻一切的教育大家們,雖然沒有奔赴戰場前線,但個個堪稱是教育界的民族英雄,因為“只要文脈延續,民族就有未來”。
在這些遷來坪石的民國教育大家中,電影《坪石先生》選擇了黃際遇教授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坪石先生”后人、黃際遇教授的孫女黃小安也出席了發布會,她在致辭中表示:祖父黃際遇當年不僅教授數學、天文、駢文,還為當時中山大學的校長、自己的學生張云做秘書,可以說“身兼百職”。在他人生中最后的六年,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一直執著于畢生追求的教育事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的這種精神,一直鼓舞著我們坪石后人對自己嚴格要求,積極上進。”據了解,片中再現了1944年11月11日,中山大學二十周年校慶日的場景。甘導表示,電影預計將于今年11月中山大學百年校慶之際隆重獻映,“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關照當下,展望未來,因為教育與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和民族的未來都息息相關。”
謝君豪出演民國傳奇教育家“孖袋先生”
開機當天的謝君豪,穿著片中戲服亮相。只見這件深藍色的棉布長袍上,前胸的部位縫著兩個口袋,其中一個口袋的上方還有著白色的粉末痕跡。謝君豪表示,黃際遇號稱“孖袋先生”,正是緣于胸前的這兩個口袋。其中一個口袋用于放眼鏡,而另外一個口袋則經常放粉筆,因此會留下白色的粉末——足見劇組在細節方面的用心程度。
今年恰好也60歲的謝君豪,在年齡方面可以說和電影中的黃際遇十分吻合。雖然在此之前他已經扮演過很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卻坦言這次飾演黃際遇對自己來說仍然是一種“挑戰”:“這個人物首先是一個文采風流的學者,數學、天文無一不通,很有內涵和深度;其次他也是一個父親,在兒子和女兒面前,他就像是一個普通的父親,有著脆弱和慈愛的一面。”演繹這樣一個角色,謝君豪不得不在表演的時候去反復琢磨“傳奇”和“接地氣”之間的平衡。開機不久,他也和導演在討論中,為角色豐滿了一些小細節:“比如會讓他說一兩句潮州話,在家里還喂了幾只獅頭鵝準備給女兒做嫁妝。”這些都是原先劇本里沒有的內容。
談及如何讓年輕觀眾接受并了解《坪石先生》所述的這段歷史以及黃際遇的事跡,謝君豪說:“只能我自己先‘動心’了,觀眾才能‘動心’。”當初看到劇本第一眼,謝君豪就為黃際遇的一句話所“動心”:“他說:沒有數學就沒有科技,沒有科技就沒有強國。這幾天我在坪石參觀了很多當年的歷史遺址,深深感受到我們現在能享受到的繁華生活,都是當年學者堅持不懈的成果,所以無論作為演員還是普通人,都要感謝所有學者作出的貢獻,盡力發揚好好造學問的精神。”
這些年也在表演領域教書育人提攜后輩的謝君豪,談到教育,也是頗有感慨:“其實教人就是先教自己,要教別人第一步就是先要總結經驗。還有就是要把自己退后一步,不要以自己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為中心。”
采寫:新快報記者梁燕芬
來自淘票票媒體號:坪石先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