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才剛進度過半,很多人心中的“年度劇王”已有了歸屬,那就是《匹茲堡醫護前線》(The Pitt,以下簡稱《匹茲堡》)第一季。
這部豆瓣評分9.5的新劇,自開播以來一直穩居Max平臺全球熱門劇集前三,平均每集觀眾超過1000萬,入選近日新鮮出爐的艾美獎提名名單。
《匹茲堡醫護前線》豆瓣評分9.5
值得一提的是,從制片人R·斯科特·格雷米爾、主角諾亞·懷爾再到編劇團隊,該劇湊齊了《急診室的故事》(ER)相當多的原班人馬。對于美劇發燒友來說,后者在醫療劇中享有標桿性的地位。
據悉,《匹茲堡》的主創們本想重啟ER,制作一部以約翰·卡特醫生(諾亞·懷爾飾)為主角的衍生劇,但迫于版權糾紛,遂決定打造全新的醫療劇IP。得益于業內資深的黃金陣容護航,《匹茲堡》充分展示了優秀醫療劇的傳統美德,如均衡有力的群像、專業主義精神和人文光輝,此外又不乏大膽的實驗和進取心。
《匹茲堡》中不乏大膽的實驗和進取心 / 《匹茲堡醫護前線》劇照
從時間上看,該劇借鑒了《24小時》獨創的實時推進敘事,在緊湊的篇幅內,講述了醫生們從早晨7點換班到晚上10點收工的忙碌一天。每集約50分鐘的時長,基本同步于現實中的時間跨度。
而在空間上,劇中約90%的情節都鎖定在急診室內,這個搭建在華納片場攝影棚里的布景,耗資400多萬美元。和密閉環境相映襯的,是大量手持和肩扛長鏡頭的運用,精準再現了醫護人員們忙得腳不沾地,甚至無暇上廁所和吃飯的狀態。
醫療劇尖銳的題材,緊繃和高濃度的敘事節奏,使得《匹茲堡》對很多人來說,并非窩在沙發里“邊織毛衣邊看”的下飯劇。《紐約客》將整部劇的內核提煉為“古典英雄主義”(the old-school heroics),可謂十足貼切。而在重拾美劇古早的風味之余,它也在試圖打破程式化的套路,傳遞出迫切的公共教育和警示。
修羅場一日
為何在所有職業劇的分類中,醫療劇總能收獲特別的青睞?作為人流密集的場所,醫院形同社會的瞭望塔,人間百態盡收于此。而急診室更是擠滿各種突發情況,每個人都強撐著一臉疲憊,糟心事像潮水般洶涌而來。
醫療劇龐大的信息量輸出,在增強代入感的同時,也構成了一種對社會百態全景式、多視角的記錄。《匹茲堡》聚焦于某虛構的創傷中心,這里每天要接診上百號病患,他們的癥狀種類繁多。由于人手短缺,醫生們常要在病房里來回奔走,難怪會私下調侃說,來急診室上班的人都患有ADHD(注意力缺陷障礙)。
熟悉醫療劇的人,會在劇中看到許多經典的救治案例,從腳踝開放性骨折、車禍擦傷、硅膠豐臀失敗到產后大出血等等。在畫面尺度上,主創如實還原了手術的流程,逼真的筋骨和血漿噴濺,難免引發生理不適感,卻也能打通觀者的神經,使其直面醫護人員被高壓裹挾的日常。
在救死扶傷的過程中,除了貫穿晦澀、專業化的術語和解說,編劇也對當前熱門的社會議題做了一些觸及,譬如芬太尼藥物濫用、青少年墮胎、厭女incel男……11集結尾拉爆的“音樂節槍擊案”,更是將槍支暴力和無差別恐襲——這個長期困擾美國社會的威脅和主線綁定,凸顯了地方醫療系統應對大規模、突發性傷亡的脆弱。
劇中也有出現當前熱門的社會議題 / 《匹茲堡醫護前線》劇照
現實中的醫生輪班是12小時制,在拍攝期間,主創遵從HBO高層的建議將《匹茲堡》擴展成15集,于是才有了最后幾集殘酷、讓人大腦缺氧的“緊急加班”。由此延伸出一個頗值得玩味的點:為何劇中的話題輻射如此之廣,卻沒有顯得堆砌和要素過載?
在對材料的加工上,編劇如同老練的主刀醫生,顯示出了強大的判斷及統籌能力。一方面,這些病例大都基于現實原型,而它們在劇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劃分:
有的僅作為過場點綴;有的敘事線雖相對完整,但在關鍵處進行了留白和懸置,如人口販賣和父親性侵女兒這兩條故事線,以免其現實性敘事被情感說教拖累;有些更為嚴峻緊迫的話題,則用了較多的篇幅和戲劇性技巧去渲染,來喚起人們錐心的痛覺和重視。
身為外行,我們很難洞悉整個創作團隊前期如何展開討論,又是怎樣在現場進行部署的,卻可以從上述點-線-面的遞進式結構中,窺見他們“檔案柜”式的嚴謹思維。所有切片在高密度運轉的同時,被疏密有致地編織起來,如同若干個小齒輪相互咬合,帶動,最后嵌進了更大的心靈圖景(槍支案、新冠PTSD、醫患矛盾)之中。
所有的切片最后嵌進了更大的心靈圖景之中 /《匹茲堡醫護前線》
為了服務于敘事上的細密,劇中的攝影也饒有心思,除了長鏡頭的流暢絲滑,還頻繁在同個畫面內運用變焦等手法來切換視覺重心,巧妙過渡轉場。此外,鏡頭在捕捉急診室內的混亂之余,也會不時掃向候診區。焦灼和煩躁充塞著擁擠的人群,幾乎快把空氣給撐爆了。
當代美國社會的撕裂和瘡疤,就這樣被赤裸地剝開,剔除了冗余的配樂,只有儀器設備的嗡鳴、推車轱轆聲、嘈雜的人聲回蕩,交織成生命脈動的交響曲。
平凡人的痛與怕
一部以“真實”為核心訴求的醫療劇,若想長久扎根在觀眾心底,除了粗糲的仿紀錄片質感,剖露社會痼疾,還得將人物塑造得極其生動和鮮明。《匹茲堡》的群像構建在同類中稱得上教科書級別,具體可從兩方面來切入分析。
首先是身份對比上,全劇的常設主角將近十位,其中又根據工種(醫生/護士/行政/社工)、職級(主治醫生/住院醫生/實習生)的不同設置了多個對照組。難得的是,主角們在進行梯度變化的同時,每個人都烙上了獨特的印記。觀眾就算短時間記不住名字,也能把角色和各自的性格背景、行事作風掛上鉤。
劇中的靈魂人物,是諾亞·懷爾飾演的主治醫生羅比。除了專業水準過硬,他身上兼有成熟、穩重的領袖氣質,能在緊要關頭凝聚軍心和鼓舞士氣,點撥新手實習生,又會盡可能關照每個有特殊需求的患者。
諾亞·懷爾飾主治醫生羅比 /《匹茲堡醫護前線》劇照
但,哪怕是這樣一個定海神針般的角色,也有難以啟齒的心理危機。全劇拋出的伏筆和閃回,揭示了輪班這天剛好是羅比的導師因新冠殉職的四周年紀念日,飽受夢魘折磨的羅比,好不容易才在四年后做好了返工準備。
將線索補足后,便不難理解羅比間歇性的情緒波動。挺過了漫長的壓抑后,他在目睹繼子的女友莉亞因中槍失血過多、搶救失敗時,受到繼子詰難,自責得在臨時停尸間慟哭,迸發出了一連串注定無果的追問。
劇中大部分角色,都摻有類似的灰度,他們比起日韓、香港等東亞地區醫療劇中常見的“精英天才”設定,更像是深陷制度和倫理夾縫的普通人,躡行于鋼絲之上,應付著雞飛狗跳的私生活。
麥凱醫生正在和前夫打官司爭奪兒子的撫養權,全天戴著足踝監控;二年級住院醫師梅麗莎有個患自閉癥的妹妹,而她本人會在充滿噪音的場所應激;實習生賈瓦迪出生于醫學世家,即便能力遠勝同齡人,卻時常掙扎于父母期望和“關系戶”的身份……
菲奧娜·道里夫飾麥凱醫生 / 《匹茲堡醫護前線》劇照
引發廣泛討論的,還有蘭登醫生和實習生桑托斯這對冤家。前者醫術高明且干練,卻有從醫院“偷藥”這樣不光彩的污點。而后者作為舉報人,給觀眾的初印象可說是配角里最差的:亂給同事起綽號,過度表現和搶功,對野心毫不掩飾。直到臨近結尾的包袱抖出,觀眾方才察出她對外釋放的攻擊性,其實是層層加固的“自我防御”鎧甲。
除了極為豐滿的群像光譜打底,在選角上,除主演懷爾以外,許多配角都是剛入行的新人演員。他們在開拍前進行了為期兩周的封閉式特訓(項目包括縫合、插管、醫學超聲檢查和心肺復蘇等基本功)。劇組還招募了大量真實的醫護人員在背景里穿梭,以醞釀專注沉浸的氛圍。
于是,我們得以看到演員們不著痕跡、“生活流”的表演。他們會拿救護車遭竊這樣的離譜事兒打賭,對著哀嚎的病人講段子和冷笑話,若以傳統觀念來看,這樣做多少顯得不合時宜,卻在劇中起到了調節、舒緩節奏的作用。對于見慣了生死的醫護人員來講,那更像是他們難得的情緒出口。
會在病人面前打賭講冷笑話 /《匹茲堡醫護前線》劇照
在急診室守崗,意味著嬉鬧不過兩秒,便要投入到下一輪作戰。劇中有個震撼的高潮場景:在槍擊案導致上百名傷者涌入時,急診室被改造成“戰地醫院”,由于血庫告急,醫護人員們不得不主動獻血,羅比的老友阿博特甚至邊輸血邊做手術。
如果說急診室內部多元的群像和沖突拉扯,賦予了劇本以最直接的敘事張力,那么這種出于純粹的職業操守和復雜人格的碰撞,則翻騰著更深長的意味。它讓我們看到了醫者對本能的下意識順從——不假任何煽情、媚俗的口號,在此刻,行動勝過所有言語。
沒有終點的戰役
醫療劇拍到今天,似乎已形成了一些換湯不換藥的模板。但在對時代脈象的把握上,《匹茲堡》仍能帶來穩健的啟發。將其和前兩年流行的《疼痛難免》《醫院五日》等作品相映照,剛好可以對“后疫情時代”醫療劇的主題、敘事和風格轉向的過程中梳理。
一個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回歸紀實美學,在樸素打光和手持跟拍等技術的加持下,傳統醫療劇的浪漫化濾鏡被撕碎,讓位給“去英雄化”敘事和對公共衛生議題的探討。
在以2005年美國卡特里娜颶風為原型的《醫院五日》中,護理人員在斷水斷電、持續高溫的惡劣環境下,做出了執行安樂死的艱難抉擇。《疼痛難免》則以辛辣的脫口秀式筆觸,將英國公立醫療體系(NHS)的官僚作風和醫護過勞問題推到了臺前。
醫護人員需要在惡劣環境下做出艱難抉擇 / 《醫院五日》劇照
《匹茲堡》也具有這樣的冷冽之感,但它對系統性弊端的控訴并不張揚,而是在被精心處理后消融在了一些對話和伏線中,如開篇提到的急診室床位稀缺,人手不足,很多病患甚至要在走廊上將就。多重因素的疊加拉低了問卷滿意度,也讓身為主管的羅比頻繁被管理層施壓。
診室的高負荷運轉則是另一處信號,和《急診室的故事》比起來,這部劇在節奏上快了1.5倍。除了執刀的醫生,以護士長達娜為首的護士們要隨時緊盯叫號大屏,安撫病人們的情緒,但辛苦換來的并不總是理解。在抽煙小憩時,達娜被某個等到發火的患者狠揍了一拳,這次遇襲讓她內心的陰影加深,進而萌生出離職的念頭。
她并不是孤例,自疫情以來,由于工作壓力暴增、通脹高企、薪酬與工作量不匹配等沉疴,美國醫療系統內的罷工事件接續不斷。緊急護士協會(ENA)2024年發布的調查指出,在接受調查的近500名成員中,56%的護士在過去30天內曾遭受言語侮辱、暴力威脅或身體攻擊,根據同年美國急診醫師學會(ACEP)的統計,42%的受調查成員計劃在未來1~2年內離開臨床崗位,同比增加10%。
改善醫護人員的處境,注定每一步都走得艱難。而劇組拍攝的初衷,也不過是在離職潮蔓延、精神倦怠高漲的氣候下,客觀記錄下從業者的身心疲憊,如同主演懷爾在接受《Deadline》采訪時所說:
主演諾亞·懷爾 /《匹茲堡醫護前線》劇照
“突然之間,我們醫療體系的實力變成了每個從業人員的實力。他們的健康就是我們的健康,他們獲取心理健康資源的程度將決定國家安全網的構成,以及我們彼此關愛的程度。這真是一個脆弱的體系,如果你讀過報紙,就會發現它變得更加脆弱了,我們對他們要求太高了。”
當然,主創們也懂得在發泄完頹喪后,注入些正面的信念感,尤以最后幾集的救援為主旋律標志。在驚魂一夜落幕后,羅比和阿博特拖著沉重的身軀從候診區離開,電視上正在直播格洛麗亞(首席醫療官)參加記者會的畫面,可見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后的宣傳工作,也是醫院業務經營的一部分。
但對羅比和他的同事們來說,此刻最需要的,不是外界的溢美和掌聲,而是在附近公園里小聚,“嗤”一聲拉開冰鎮啤酒罐,享受無人打擾的安寧。當著所有人,阿博特不經意拆下假肢,擦拭起了沾在上面的血跡,前后不過幾秒的鏡頭,卻讓人為之驚顫。
從專業手法抑或個別角色的塑造上來看,《匹茲堡》或許未達“完美”,但這不妨礙它成為今年以來最重要的、符合時代精神的原創劇集代表。它敢于凝視深淵,觸碰社會的大動脈,也珍視個體情感的微光和余溫。正因如此,才讓它更顯得可貴,成為值得銘記的文化事件。
作者 |鄒迪陽
編輯 | 吳擎
值班主編 | 吳擎
排版 | 諾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