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掀起了一波令人矚目的“復活潮”,威馬、高合、極越等曾深陷經營危機的車企相繼啟動重整計劃。沉寂已久的威馬汽車宣布將于9月復產EX5和E.5車型,目標年產銷1萬-2萬輛,并劍指2030年百萬產能;高合汽車則因中東資本6億美元注資跳票陷入重組停滯;極越加速推進3-4家重組方談判……
然而,資本輸血與產能重啟僅是這場生死博弈的序幕,在比亞迪年銷百萬、小米單月登頂的殘酷市場中,尾部車企的“二次創業”更像一場背水之戰。消費者信任裂痕、技術代差與資金鏈隱憂,構成了一道道難以跨越的生存門檻,這場復活賽的終局或將比首次淘汰更為慘烈。
從淘汰賽打到復活賽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淘汰賽階段,新勢力車企的復活已演變為多方資本的利益博弈場。威馬汽車以“百億元戰略投資+輕資產運營”模式推進復產,其選擇的“Store+Station+Spot”渠道體系試圖通過銷售終端重構、服務網絡加密和場景化觸點布局重建市場觸達能力。
這種模式創新背后,是深圳翔飛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超百億注資帶來的短期流動性支撐,但200億負債壓頂的財務現實,使得其“2030年百萬產銷”目標更像是對資本市場的愿景承諾而非可行方案。
高合汽車的復活困局則暴露了跨境資本運作的風險,中東投資方首付款違約事件不僅導致重組進程停滯,更折射出新興市場資本對新能源汽車產業認知的局限性。當品牌溢價無法對沖地緣政治風險時,看似誘人的海外資本反而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這種教訓與三年前某新勢力車企因東南亞資本撤單導致工廠停工的案例形成歷史呼應。
極越汽車的重組談判則展現了傳統車企與科技公司間的戰略博弈,在小米SU7(參數丨圖片)事故引發行業信任危機的背景下,潛在重組方對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安全性的審查標準顯著提升。這種技術性否決機制,標志著資本方從單純追求流量轉向重視底層技術驗證的決策邏輯轉變。
資本成為復活的關鍵推手,而政策紅利則為復活創造了緩沖空間,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銷突破1000萬輛,滲透率超40%,2025年預計銷量將達1650萬輛(含出口),滲透率突破50%。與此同時,技術迭代帶來細分市場機遇:固態電池、兆瓦級快充(如比亞迪5分鐘補能400公里)推動行業升級。
復活車企普遍選擇“保守戰略”,威馬優先復產成熟車型EX5和E.5,利用存量供應鏈快速回血;高合則繼續聚焦高端電動車,避開與頭部玩家正面競爭。渠道創新亦成為重點,威馬提出“Store+Station+Spot”三級網絡,結合直營店、合作網點與社區服務點降低成本。
這種輕資產運作雖能緩解資金壓力,卻也暴露技術短板——威馬尚未公布800V平臺或城市NOA智駕規劃,與小米、華為的技術代差持續拉大,為后續市場競爭埋下隱患。
紅海市場留下的機會不多
復活車企面臨的首要挑戰是紅海市場的絞殺與信任赤字,當前市場競爭格局已呈“斷層式”分化,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進入了類似“6+3+1”的分配情況,即比亞迪和特斯拉等頭部企業拿走60%的份額,其他傳統車企和新勢力車企爭奪中間的30%,還有10%留給小廠。而威馬等重組的新勢力顯然是那10%的生態位,能否從中殺出血路,值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復活品牌不僅要直面巨頭碾壓,還需修復消費者信任危機。凱聯資本研究院院長由天宇表示,“中國汽車市場不存在‘小而美’的概念,車企規模效應已經顯現,品牌心智也已成熟,這些都不是短期內可以重建的。那些未能堅持下來或中途退出的車企,已經失去了先發優勢,很難再重新參與競爭。”
同時,也有專家表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新能源汽車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更加謹慎,他們更傾向于選擇那些具有良好口碑、穩定發展的品牌。對于那些曾經陷入困境的新勢力車企,消費者往往會持觀望態度,擔心購買其產品后會面臨各種風險。
根據平安證券的行業調查顯示,超60%的消費者對“復活品牌”的長期服務能力存疑,這種信任裂痕成為銷量轉化的首要障礙。資金鏈是復活賽的最大不確定因素,盡管部分企業獲得注資,但長期造血能力堪憂。威馬負債超200億元,供應商對其還款能力持謹慎態度,合作需“抵押擔保”;哪吒汽車雖獲泰國100億泰銖授信,但今年1-2月銷量僅數百輛,遠未達到10萬輛行業生存線。據海外媒體報道,哪吒汽車目前因在泰國無法本土化生產約定數量的汽車,已被政府扣留了部分補貼款項,同時被18家當地經銷商追討約617萬美元的債務。
更嚴峻的是,資本市場對尾部車企的耐心正在消退——恒大汽車5億美元融資多次跳票,高合6億美元款項拖欠,折射出資本對“二次輸血”的審慎。
停擺期導致的技術斷層成為致命傷,威馬錯失了2023-2025年智能駕駛升級窗口,L2+智駕滲透率已從39%飆升至53%,800V平臺已逐漸成為主流,而威馬仍將使用400V平臺,在多重維度下產品力短板明顯。
供應鏈層面,威馬需重建因停產斷裂的供應商關系,而部分核心零部件企業已轉向與小米、華為合作。業內分析指出,尾部車企研發投入強度不足頭部企業的1/5,人才流失進一步拖慢技術追趕速度。
面對三重圍剿,復活車企的破局關鍵在于信任重建與精準定位。在信任修復層面,專家建議推行“車企破產保險”,按銷量征收保費,為倒閉品牌提供售后兜底;威馬計劃以老客戶置換補貼、網約車集采綁定B端市場,降低C端銷售阻力。
據車市睿見不完全統計,中國市場上一度有超過110個品牌,目前活躍的約20-30個,近3年“淘汰”了73%以上。新勢力的“復活賽”本質是一場與時間的賭博。資本輸血與產能重啟僅是拿到了入場券,未來3-6個月將成為存活關鍵窗口:威馬需在年底前證明EX5的萬輛目標可行性;高合亟待解決注資違約危機;極越需盡快敲定重組方避免二次停擺。市場終局或許正如零跑創始人朱江明所言:“未來存活車企不超過10家。”當技術、資金、信任的成為繞不過去的三道疊加門檻,曇花一現的“復活”若不能跨越百日生死線,將成為更徹底的消亡前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