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記者程安 實習生許騫文 通訊員陳迎 劉嘉璇 2025年7月,廣州華夏職業學院蜜蜂實踐團延續4年教育幫扶積淀,再度奔赴梅州市豐順縣湯坑鎮及東興小學,開展“客都智萌計劃——人工智能賦能鄉土教育創新”項目,團隊通過AR/VR、AI動畫、編程機器人等前沿科技手段,助力鄉村教育數字化轉型,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該項目依托校地共建的“百千萬工程”豐順工作站,創新構建“高校技術下沉+本土師資培育+數字資源再生”三位一體模式,將人工智能與鄉土教育深度融合,推動教育資源數字化、普惠化。
虛實融合打造沉浸式雙模課堂
數智賦能構建可持續教育生態
實踐團聚焦4至6年級學生,以“科教融合”為核心理念,精心打造“理論科普+虛擬實踐”融合課程。課堂上,教師通過全息投影構建AR/VR技術認知框架,指導學生規范使用PICO VR設備,學生分組進入虛擬場景,沉浸式學習歷史、地理與科學知識。在場景中,學生或是走進敦煌莫高窟,感受文化遺產魅力,或是在虛擬羽毛球場,探索科學運動的奧秘。課堂嵌入AI智能交互功能,實現“疑問—解析—內化”的即時響應,不僅提升青少年的科技素養,也培育其空間建模能力與系統思維。
學生在課上體驗PICO VR設備。
為破解鄉村科技教育 “外援依賴” 難題,實踐團以“能力造血”為目標,設計“理論浸潤—創課淬煉—生態反哺”三級教師培訓體系,幫助當地教師掌握VR教學、AI輔助課件制作、編程控制等核心技能。培訓后,教師已能運用AI工具采集圍龍屋素材制作課件、生成教學案例,成功實現從“技術引入”到“自主造血”的轉變,為鄉村教育數字化筑牢內生動力。
科技+文化:讓客家記憶“活”起來
實踐團緊扣“科技賦能文化傳承”主題,推動鄉土文化與數字深度融合,推出多項創新舉措:
編程機器人演繹客家文化:通過“小客回家”“尋覓客家瑰寶”等任務,引導學生操控機器人沿圍龍屋路徑行駛、識別梅花圖案等文化元素,在動手實踐中深化客家文化認同。
裝置還原了客家生活場景,學生操控編程機器人完成任務。
AI童畫激活鄉土基因:在“客都童畫幻動臺”項目中,學生繪制的客家元素畫作通過AI生成動態動畫,疊加“落英繽紛”“炊煙裊裊”等特效,讓客家文化在數字技術中“動起來、活起來”。
公益先行、紅色鑄魂
創新“科技+文化+教育”育人模式
實踐團調研發現,豐順縣小學科技教育呈現“高需求、低普及”現狀,僅26.98%學生使用過VR/AI設備,60.32%“未見過”,但超過八成 學生“非常期待”VR融入課堂。為此,團隊將VR設備帶至新世紀廣場設立科技公益體驗區,讓留守兒童與家長免費感受科技魅力,推動科技教育從“進校園”向“進社區”拓展。
蜜蜂實踐團順利開展VR科普活動。
同時,團隊前往李堅真紀念館開展紅色研學,沉浸式感悟“堅真精神”。結合研學成果,設計《勇敢的小堅真》系列繪本及“紅色體能游戲”,推動“科技+文化+教育”三位一體育人體系,寓教于樂,潤物無聲。
目前,廣州華夏職業學院與東興小學共建 “科技教育實踐基地”,建立 “學期回訪 + 線上指導” 長效機制,未來蜜蜂實踐團將持續開發科技課程、文化創意實踐等幫扶項目,深耕“百千萬工程”,用青春與科技點亮鄉村教育的未來。蜜蜂實踐團負責人表示:“我們不僅要帶來科技工具,更要在孩子們心目中播下自主創新的種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