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震動國際社會的消息引發(fā)全球矚目,美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特朗普被曝,正秘密謀劃對烏克蘭進行強制政權更迭,若澤連斯基拒絕主動下臺,或將面臨武力流放,并扶持烏軍前總司令扎盧日內(nèi)上臺。
這一重磅消息傳出后不到24小時,烏克蘭當局態(tài)度驟變,基輔方面緊急向俄羅斯領導人喊話,呼吁重啟和談,而這場看似突兀的戲劇性轉折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權力博弈與危機?
爆料背后的驚人計劃
給澤連斯基的時間,不多了,一份“流放名單”,一個五十天的最后通牒,正將這位戰(zhàn)時總統(tǒng)逼入懸崖,一場由美國刮起的政治風暴,讓基輔的權力心臟,感受到了冰錐刺骨的寒意,而風暴眼,是特朗普拋出的“五十天通牒”。
他向全世界放話,給俄羅斯五十天時間達成和平,否則美國將對俄能源課以百分之百重稅,誰買就制裁誰,這話聽著像是對普京的最后警告,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槍口真正瞄準的,是基輔的澤連斯基。
這根本不是什么對俄施壓,而是給普京開了一個“戰(zhàn)略窗口”,特朗普等于是在告訴莫斯科:趕緊加大火力,五十天內(nèi)把烏克蘭打趴下,逼他們簽城下之盟。
這背后,是他那套寫進骨子里的商人邏輯,先用極限施壓制造恐慌,再兜售他早已準備好的“解決方案”,而這個方案的核心,很可能就是換掉那個不聽話的澤連斯基。
特朗普想“干掉”澤連斯基,早已不是秘密,從公開指責到私下接觸烏克蘭反對派,他的團隊早就擬好了一份替代者名單,前總司令扎盧日內(nèi)、前總統(tǒng)波羅申科,赫然在列。
今年四月,一則傳聞更是驚心動魄,據(jù)說特朗普曾向澤連斯基攤牌,拋出“土地換和平”方案,烏克蘭割讓克里米亞和烏東四州,承諾永久中立,作為回報,美國會給一個模糊不清的“安全保障”。
澤連斯基以“違憲”為由,一口回絕,隨之而來的,就是美國軍援的“意外”中斷,昨日還稱兄道弟的盟友,轉眼就成了必須切除的“政治腫瘤”,翻臉之快,令人咋舌。
基輔當局的和談轉向
滅頂之災迫在眉睫,澤連斯基當然感受得到,他開始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自救動作,每一個動作里,都寫滿了焦慮與不安。
七月中旬,他掄起大刀,對內(nèi)閣進行了一場“大換血”,他把自己最信任的經(jīng)濟部長斯維里堅科扶上總理寶座,又把前總理什梅加爾調(diào)去當國防部長。
一套操作下來,槍桿子牢牢攥進了“自己人”手里,司法部、能源部等要害部門無一幸免,甚至有四個政府部門被直接裁撤,名義上是為了提升武器國產(chǎn)化效率,實際上,這更像是一場權力核心的暴力重組。
但在烏克蘭國內(nèi),這番操作并未贏得滿堂彩,有智庫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不過是“一場職位的重新洗牌”,根本算不上一個新政府。
而在僅僅兩天后,澤連斯基又走出了一步險棋,他破天荒地在社交媒體上松口,表示烏克蘭“已準備好與俄羅斯在領導人層面展開會談”,還派親信主動聯(lián)系俄方,安排談判。
要知道,這位總統(tǒng)曾親手簽署法令,禁止與普京談判,如此一百八十度的急轉彎,正是西方陣營的內(nèi)部裂痕。
歐洲四國領導人(德國、法國、英國、波蘭)5月訪烏時雖承諾增援,卻同步推動“有條件停火”,暗示烏克蘭需接受領土讓步。
更致命的是,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直言“烏克蘭須犧牲主權換和平”,暴露西方“棄子”心態(tài),烏克蘭高層已意識到,西方軍援僅剩“口頭支票”,實際交付率不足承諾的10%。
因此澤連斯基的突然示好,是一場精心計算的“三維博弈”,他很清楚,特朗普的通牒就是懸在頭頂?shù)牡褂嫊r,五十天一到,如果戰(zhàn)火未熄,特朗普完全可以指責他“無力帶來和平”,順勢扶持一個新代理人上臺。
一邊是俄羅斯的炮火,一邊是美國的政治絞索,他被夾在中間,動彈不得,主動求和,首先是搶占道德高地,向世界展示和平姿態(tài),其次是反將一軍,把皮球踢給美國。
最新的民調(diào)冰冷地擺在那里:超過三分之二的烏克蘭人渴望停戰(zhàn),其中一半,甚至愿意接受割讓土地,戰(zhàn)爭的疲憊感,正在掏空這個國家的抵抗意志。
克里姆林宮對此的回應,卻只有一個詞:冷眼旁觀,與一個根基動搖、隨時可能被美國“優(yōu)化”掉的總統(tǒng)談判,有什么意義?俄羅斯的核心條件從未改變,承認領土現(xiàn)狀,永久中立,不加入北約。
因此普京在等,等著一個五十天后可能出現(xiàn)的新局面,如果屆時上臺的是一個更務實、更愿意妥協(xié)的領導人,那才是真正坐下來談的時候。
權力更迭的幕后推手
在這場風暴中,有一個名字被反復提及,瓦列里·扎盧日內(nèi),這位烏克蘭前總司令、現(xiàn)任駐英大使,被美國記者赫什點名為“最有可能的繼任者”。
他手握軍方背景,與西方關系融洽,又沒有深陷基輔的政治泥潭,簡直是“過渡人物”的完美范本,一旦華盛頓下定決心“換馬”,扎盧日內(nèi)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屆時烏克蘭的國策或許會迅速轉向,放棄不切實際的強硬對抗,尋求一個體面的停火方案,而這恰恰是俄羅斯最想看到的結局。
對特朗普而言,這更是一條實現(xiàn)其“上臺24小時內(nèi)結束戰(zhàn)爭”競選承諾的捷徑,扶持一個聽話的新領導人,遠比跟澤連斯基磨嘴皮子要高效得多,而“五十天通牒”,不過是他打出的第一張牌。
值得注意的是,澤連斯基近期解除親美防長烏梅羅夫的職務,調(diào)任其駐美大使,或為自救之舉。
但美國推動政權更迭的野心,不僅出于結束沖突的考量,更暗含對烏克蘭未來控制權的爭奪,若特朗普成功施壓,烏克蘭或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其主權與未來將陷入更深危機。
結語
特朗普的流放計劃與基輔的和談喊話,共同指向俄烏沖突的終極命題,是繼續(xù)以血與火博弈,還是以妥協(xié)與談判收場?澤連斯基的命運,或許將成為這場戰(zhàn)爭的分水嶺。
但是無論結果如何,烏克蘭的創(chuàng)傷已難以愈合,而國際社會在目睹“主權國家被大國操控”的殘酷現(xiàn)實后,對全球秩序的信心亦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qū)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