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政府部門的“重點關照”下,汽車行業轟轟烈烈的價格戰、智駕戰大幅降溫,再加上某新勢力今年3月底的慘烈交通事故引發廣泛關注,安全成為今年汽車行業的主旋律。
都說安全是信仰,如何重視安全與品質,但車企到底做了多少具體工作,如研發上投入多少、車輛上市前做了多少碰撞測試、背后有多少工程師……,則很少有車企死磕。畢竟,喊口號是容易的,死磕執行與細節不是誰都有能力。
在安全取代價格、智駕成為行業焦點后,也有企業迎來自己的“舒適區”。3月,一汽-大眾推出整車+配件雙終身質保活動,展現行業品質標桿的自信與實力;7月,一汽-大眾迎來“品質安全月”,7月17日至18日,媒體走進一汽-大眾長春基地,全方位沉浸式體驗一汽-大眾在安全與品質方面的深厚功底。
車門10萬次開合測試、信息安全單車10萬+次攻擊模擬測試、電池測試針刺、火烤、鹽水泡等“酷刑”、整車700萬公里各種爛路、惡劣天氣測試……無需費盡心機包裝美化,一汽-大眾只需展示自己日常的基本操作,一出手就是行業教科書水準。別家用極端工況為產品表現不佳開脫,一汽-大眾則用極端工況、超綱測試考驗自家產品,不斷刷新行業的品質安全記錄。
長期主義者的答案 安全與品質
在快速發展的中國汽車市場,市場競爭熱點不斷變化,從早年的比拼大空間、性價比,再到近年的價格戰、智能戰,在技術與產品緊跟市場變化的同時,一汽-大眾始終有自己的堅守——安全與品質。
在近期一哄而上的安全主題宣傳戰中,安全與品質的評價指標、標準沒有變得更清晰,反而水越來越混了。一些企業以通過國標測試“證明”產品過硬;有的以AEB(自動緊急制動系統)系統能高速剎停證明智能安全;還有以某些指標參數秒殺百年品牌BBA證明產品硬核。
在一汽-大眾這里,安全與品質從來不是孤立的某個系統某個部門或環節,更不是某些簡單指標,而是根植于企業文化中的DNA,是30多年始終如一、貫穿始終的系統工程。
一輛好車,首先從選材開始。在不少中國消費者心目中,德系品質等同于高品質好車,一大突出優勢就是用料厚道。一汽-大眾車身大量采用高強度鋼,關鍵部位比如A柱、B柱、前后防撞梁這些保命的地方,則采用熱成型鋼,這種能承受2150MPa以上壓力的特殊鋼材,堪稱車身的“鋼筋鐵骨”。以一汽-大眾ID.7 Vizzion為例,車身高強鋼占比81%,熱成型鋼占比30%,每平方厘米能承受超過10噸的壓力(相當于兩頭成年大象的重量壓在一個指甲蓋上)。
高品質離不開德系精工,一汽-大眾工廠里每一道工藝、每一個細節,都充滿著對安全與品質的極致追求。一汽-大眾長春生產基地的沖壓車間,采用6序沖壓工藝,8100噸的大噸位沖壓設備以每秒3.3個的速度產出零件,模具精度達到人類發絲直徑的1/10,高精度的微米級模具確保車身形狀的精確性和穩定性,零部件成型更充分、制件剛性更強。相較之下,目前不少車企的沖壓線采用4-5序工藝,沖壓設備也僅有4000-6000噸,零件尺寸穩定性和表面精度不足。
涂裝車間擁有大眾獨有的100%空腔灌蠟技術,給車身內部穿上一層鎧甲,保證“3年不銹蝕,12年不銹穿”。360度反轉電泳工藝與陰極電泳工藝,又為外部車身披上了“防護衣”,從南方的酸雨到北方的融雪劑均從容應對。
總裝車間,車輛擰緊數據存檔15年可追溯。車輛出廠前,每輛車都進行6分鐘的淋雨檢測,模擬大暴雨不間斷噴淋24小時。而不少同行只是抽檢,新車到手后漏雨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彩電大沙發”成為消費者的“心頭好”,很多車企都把造車重點放在用戶看得見的面子工程上時,一汽-大眾依然堅持在用戶看不到的地方堅持高標準。
不斷拓展 構筑全域安全
伴隨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油電同智等新技術趨勢,不管是燃油車還是電動車,安全的邊界都在不斷拓展,如電動車的電池安全,智能化的信息安全等。
對于備受消費者關注的電池安全,一汽-大眾構筑多道嚴密防線:研發電池無熱擴散技術,從源頭杜絕風險。熱失控10秒報警,比國標要求快30倍。
電池包殼體采用高強度鋁合金的蜂窩腔體,潰縮空間可以達到250mm,充分吸收沖擊能量。殼體中的12道加強梁能有效地把沖擊力傳遞到中央的縱梁上。經過測算,電池包能夠承載超過120噸的沖擊力。
最后一道防線是嚴苛測試,電芯要經過針刺、擠壓、短路、循環過充,循環過放、熱穩定性等實驗;電池包經歷70秒火燒、60秒烘烤,不起火不爆炸;電池包要經歷6輪暴力測試,國標只有1輪。
從“油電混全智”策略開始,一汽-大眾進入全面智能化時代。智能車時代,信息安全至關重要。一汽-大眾的答案是:“信息安全不是被動防守,而是從源頭開始的主動構建。在一汽-大眾,每一輛車的信息安全,都要經歷“數字攻防”與“實戰淬煉”的雙重考驗。
除了構建從芯片到云端的全棧防御體系,一汽-大眾投建國內領先的整車信息安全測試中心,可覆蓋14類安全測試場景,可實現單車10萬+次攻擊模擬,并與國家實驗室聯合開展攻防演練,從黑客角度洞悉潛在漏洞。
為了保證新能源汽車的安全,一汽-大眾設定一系列超乎想象的嚴苛驗證。新能源車型的子部件加系統一共要進行436項測試,比國標的53項測試內容更完整。其中最嚴苛的測試要求會達到國標的10倍。
近年,新能源汽車事故不斷,以致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新能源車不如燃油車安全的印象。其實車輛是否安全不在于能源動力系統,而在于生產廠家是否足夠重視,有沒有足夠實力來保障。
人人都在講品質與安全,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一汽-大眾產品出色的品質與安全,還有十分硬核的碰撞測試中心與耐久性測試做保障。
2021年11月,一汽-大眾新技術中心正式建成,該中心配備覆蓋整車安全、驅動系統等六大技術領域的先進試驗設備。新能源碰撞試驗中心即雷神之錘試驗室,就是該中心的核心項目。一汽-大眾在原有碰撞試驗室的基礎上,新建新能源碰撞試驗中心,購入國際上最先進的試驗假人,先后采購了56個假人及模塊,價值超9100萬元。
一汽-大眾新能源碰撞試驗中心按功能布局分為車輛整備區3個、車輛碰撞區3個、牽引軌道3條。通過不同牽引軌道和碰撞區的組合,以及應用可自動定位的移動壁障,共計能模擬40余碰撞情況,涵蓋大多數真實事故類型。配備有自動噴淋系統,建筑等級達到消防丙級標準,可開展搭載真電池包的實車碰撞試驗。
一汽-大眾開發的新產品,都要進行4輪碰撞試驗,單一車型碰撞試驗車數量30余臺,碰撞試驗數量近100次。單一車型開展的試驗數量是新勢力品牌的2倍以上。
除了碰撞測試,一汽-大眾一直堅持進行耐久性測試。任何一款車型投放市場前,都需要在試驗場完成700萬公里測試,相當于繞地球赤道175圈以上。除了黑河冬季極寒試驗基站和新疆吐魯番極熱試驗基站,車輛還要在亞洲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一汽-大眾綜合汽車試驗場,經受58組彎道、28種特殊路況的考驗,試車員要連跑8個多月,累計行駛10萬公里,相當于正常家庭日常駕駛30萬公里。
此外,一汽-大眾還在防腐試驗區開展動態防腐試驗,驗證整車在鹽霧、泥漿、石擊、強震、溫度交變等極端環境下的抗腐蝕性能。
侃車說
去年以來,一汽-大眾以“油電混共進、油電混全智”的新產品思路率先打響合資車企反攻戰。今年,一汽-大眾則以安全與品質為錨點,將合資車企的反攻推向深水區。
在一汽-大眾看來,品質和安全是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和領先的底氣。安全是底線,品質才是豪華。卷價格僅僅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而“卷”安全、品質、服務才是真正以客戶為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