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科技網訊,日前,第十一次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技術與設備研討會暨第一次ISWA廢棄物能源化會議(中國)在西安隆重召開。本次行業盛會吸引了來自全球二十余個國家近600名政府領導、學者教授與企業專家的出席。
這一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中國的垃圾焚燒發電。
中國垃圾焚燒處置規模
世界第一
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1988年,深圳建立了我國第一座引進日本三菱進口設備和技術的垃圾發電廠——深圳市政環衛綜合處理廠,日處理垃圾3×150噸,裝機容量 4MW。這一階段主要依靠引進國外先進焚燒設備和技術,但因進口設備成本高,且國內垃圾組分復雜,出現“水土不服”現象。
2000年,珠海建立了第一座以國產設備為主的垃圾發電廠——珠海垃圾發電廠,日處理垃圾3×200噸,裝機容量 6MW,標志著國內開始探索適合自身的垃圾焚燒發電技術。
垃圾焚燒關鍵設備的國產化,讓垃圾發電工藝在投資成本上適應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近20年來,國內的垃圾焚燒發電產業得到迅猛發展。
目前,中國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全球占比超過50%,超過了歐洲、日本、美國之和。如光大環境、康恒環境等中國的固廢管理龍頭企業,均以超12w噸/日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資規模,位居全球最前列。
微信公眾號“世界紀錄認證”2025年6月23日發布推文稱,截至2024年底,中國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達到116.6萬噸,按住建部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以垃圾焚燒爐理想年運行8000小時核算,年設計處理能力達3.88億噸。經世界紀錄認證(WRCA)官方審核,中國憑借116.6萬噸/日的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被確認為“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最高的國家”,并載入WRCA世界紀錄全球數據庫。
規模化實踐
推動國產焚燒技術持續迭代
得益于中國地域遼闊、南北跨度大,人口眾多且在飲食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中國垃圾焚燒從北方嚴寒地區到南方濕熱環境覆蓋了不同氣候、不同垃圾成分的地區,積累了豐富的場景化經驗。這種規模化實踐不斷推動著國產焚燒技術迭代更新,并極具中國特色,具體體現在:
1)中國垃圾焚燒單廠規模大,平均1,000噸/日以上;平均發電效率達26%,且近期繼續上升。
2)廠內設置滲濾液厭氧發酵處理工藝:解決了垃圾熱值低的問題,且實現了沼氣回收利用。
3)焚燒爐渣全量資源化。
4)焚燒飛灰正逐步實現資源化,比如:水洗+水泥窯、水洗+ 低溫熱分解 + 建材、水洗+ 回爐。
豐富的運營經驗,也使得中國垃圾焚燒處理方案在海外項目(如東南亞、中亞國家)中具備快速適配能力,例如在泰國、越南等國的項目中,可直接借鑒國內類似氣候區的處理經驗,縮短項目調試周期。
激烈市場競爭
“卷”出成本優勢
在垃圾焚燒行業迅速發展的20多年里,中國垃圾焚燒企業數量也呈現規模化增長。據統計,全國從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資、建設、運營的企業超過500家,涵蓋央企(如光大、中節能)、地方國企(如北控環境、永興股份)、大型上市公司(如偉明環保、中國天楹)和民營企業(如康恒環境、軍信股份)。
中國垃圾焚燒項目多通過政府招標確定投資方,企業為爭奪項目,在技術、成本、運營、資源整合能力的綜合較量之外,也不得不展開“價格戰”。
激烈的市場爭奪,倒逼整個行業提質增效,“物美價優”成為中國垃圾焚燒企業的一大特征。
在噸投資成本方面,日本約40萬~70萬美元,歐洲為25 萬~50萬美元,中國則為12萬~14萬美元;
在圾處理費方面,日本200~250美元/噸,歐洲100~150美元/噸,中國15~30美元/噸。
中國垃圾焚燒發電系統所獲得的補貼低于日本和歐洲等國家,但具備成本效益,能在采用先進技術的同時平衡好具有競爭力的運營成本。
更嚴格的環保
全面優于歐盟標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民眾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對垃圾焚燒等項目的環境影響關注度極高,對空氣質量、周邊生態環境質量有更高的期望。為回應公眾關切,保障民眾的環境權益,政府制定并實施了更為嚴格的環保標準,確保垃圾焚燒項目在運行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而中國在垃圾焚燒產業發展過程中屬于后發國家,能夠在起步階段就運用最新的環境科學研究成果和管理理念,制定更具前瞻性的環保標準,避免走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實現跨越式發展。
嚴格的環保標準促使中國垃圾焚燒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激勵企業不斷優化工藝、提升技術水平。國內企業和科研機構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出一系列高效的污染物處理技術和設備,為執行嚴格的環保標準提供了技術支撐。
以康恒環境為例,其采用的氮氧化物爐內控制技術通過“煙氣再循環、SNCR和干法脫硝”技術的有機組合,可以有效降低煙氣中的NOx濃度;創新研發的第三代ACC自動燃燒控制技術,通過燃燒精確科學控制條件,控制污染物最低排放。康恒環境項目污染物排放標準全面優于國家標準和歐盟標準。
處置規模大、項目經驗豐富、處理技術成熟、環保標準嚴格、成本可控、可復制性強……這些優勢讓中國垃圾焚燒企業紛紛成功“出海”。據統計,截至2025年6月,中國企業投資、建設、運營的海外垃圾焚燒項目共有43座(中企只負責施工或提供設備的項目不在統計之列),總處理設計規模達5.77萬噸/日。
外國嘉賓近距離感受
在中國看到了垃圾焚燒的未來
本次召開的第十一次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技術與設備研討會暨第一次ISWA廢棄物能源化會議(中國)的召開,由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主辦、國際固體廢棄物協會(ISWA)作為重要戰略合作單位深度參與。會議首次采用中英文雙語全球直播,搭建起覆蓋五大洲的“云端焚燒領域技術橋梁”。
大會不僅在現場特設焚燒企業展覽區,提供 “技術展示+需求對接+合作洽談” 的交流平臺,還組織了典型項目實地探訪活動,讓很多外國人近距離感受到了中國的垃圾焚燒發電。其中,康恒環境西安高陵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焚燒熱電聯產項目成為本次大會的參訪焦點,吸引近200位國內外嘉賓實地考察。
西安高陵項目處理規模為2,250噸/日,主要處置西安市高陵區、未央區、臨潼區、浐灞國際港等5個區域的生活垃圾,服務人口達262萬。截至2025年3月31日,西安高陵項目累計處理生活垃圾429萬噸,累積上網電量約18億千瓦時。
外觀上,西安高陵項目采用“去工業化”設計,由法國知名大型建筑工程聯合設計集團AIA傾力打造。以“蜂巢”為理念,融入西安十三朝古都元素,將垃圾焚燒發電廠比作蜂巢,將垃圾產生的電能比喻為釀造蜂蜜。
同時,西安高陵項目是陜西省首家采用垃圾焚燒發電熱能作為區域供熱主要熱源的典范。2024年西安高陵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熱電聯產供熱項目投產,供給高陵城區取暖面積共計340萬平方米,占高陵城區總供熱面積近65%,惠及居民3.5萬戶,同時降低供熱企業成本約55%;2024—2025年度采暖季節約天然氣約1600萬立方米,節約比例達到93%,主要污染物大幅減少。
高陵項目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采用的AI數字孿生探索應用技術,通過實時監控全流程生產數據、預測性維護關鍵設備、仿真訓練操作團隊等,切實實現垃圾焚燒廠的智能化運行、精細化管理、高效化生產和綠色化發展。對此,參訪的歐洲嘉賓由衷感嘆:“從技術到理念,這里的實踐讓我們看到了廢棄物能源化的未來。”
中國垃圾焚燒在向世界展現實踐成果的同時,也想全球分享著自己的創新技術。會上,由中環協與ISWA主編的《中國生活垃圾焚燒行業發展綜述及技術解決方案》及康恒環境主編的《中國垃圾焚燒最佳實用技術(CBAT)》正式亮相。書籍以康恒環境等中國企業的項目實踐為樣本,系統梳理了中國在垃圾焚燒高效發電、低碳轉型、數智探索等領域的“最佳實踐”,獲得了國內外嘉賓的高度認可。
中國的垃圾焚燒企業,正向世界貢獻固廢管理中國方案!
編輯:zbl
發布:zbl
中環網聲明
1. 凡標明“原創”或來源注明“環衛科技網”的文章,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2. 如需轉載文章請聯系:131 0541 5928(同微信);
4. 本作品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 熱線:0531-8260 736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