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曹磊7月21日報道: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城市交通道路的高效運行宛如城市的“生命線”,而支撐這條“生命線”的,是眾多基礎設施以及背后默默付出的運維團隊。隧道股份城市運營智能運維事業部便是其中一支專業且富有創新精神的隊伍,他們以智慧化、數字化轉型為引擎,推動城市交通設施運維邁向新高度。
精細治理,打造路網運維“智慧范”
上海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1100公里,“建得好”更要“管得精”。G15嘉瀏高速作為上海首條智慧化高速公路示范工程,在車道“六拓八”基礎上,試點應用“嘉瀏智慧高速運營管理平臺”。隧道股份城市運營智能運維事業部的“95后”巾幗工程師王影是推動平臺落地的關鍵人物。
嘉瀏高速日均車流量超13萬輛,傳統高速養護作業中的低速運行車輛嚴重影響通行效率。王影在采訪中談道:“嘉瀏高速可是上海連接江蘇的北大門,這么龐大的車流量,任何一點效率瓶頸都可能引發鏈式擁堵,這壓力著實不小。”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王影和團隊成員深入一線。她回憶起那段經歷時說:“一開始,我只是想做一套能適配當下養護場景的交通管控理論。所以我向經驗豐富的工人師傅請教養護施工細節里的門道,師傅們都很熱情,把他們多年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我們。”
同時,王影還與交警、行業主管單位等反復溝通交通疏導的痛點和規范制定的要求。“和交警部門溝通的時候,他們從交通秩序和安全的角度,提出了很多我們在制定策略時沒想到的點,這對完善管控策略幫助特別大。”王影說道。
他們在高溫酷暑中堅守現場,記錄不同養護作業頻次對交通流的影響。王影感慨:“那段時間真的很辛苦,天氣熱得讓人難受,但大家都憋著一股勁,一定要把數據測準、把情況摸透。”最終,他們形成“嘉瀏版”高速公路管控策略,成為智慧管理平臺的建設基石,讓高速路網運行更加精細、高效。王影自豪地說:“看到我們的努力成果能切實提升高速的運行效率,讓大家的出行更順暢,真的特別有成就感。”
數字賦能,開啟設施運維“新紀元”
隨著公路交通發展,傳統人工巡檢方式難以滿足養護需求。隧道股份城市運營智能運維事業部參與創建國內首個城市級交通設施一體化智慧運管平臺,聚焦突發事件處置、日常作業監督、設施結構評估等核心功能,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運維、動態防風險”。平臺集成7大專業級子平臺,涵蓋多種交通設施及N項智能技術應用,形成“1+7+N”數字化服務矩陣。
以越江隧道為例,事業部匯集全國46條隧道超92萬件設備數字檔案,通過大數據預判病害風險。從傳統“被動式”響應故障轉向“主動式”預測性管養,根據前端采集的病害隱患,快速評價設施健康指標,制定每日精細化維保作業。這不僅提升了市民出行體驗和安全性,還減少了封閉式大修、中修頻次,提高了交通設施全生命周期運行效率與資產價值。
經驗輻射,書寫城市發展“新篇章”
隧道股份城市運營智能運維事業部從初創時管養8條隧道,發展到如今運管涵蓋56個設施項目,團隊專業能力與責任擔當不斷淬煉。他們將“上海經驗”播撒四方,助力杭州文一路隧道成為全國首條踐行全生命周期理念的運維標桿,還將成熟經驗輻射至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在橫琴珠海,胡堅良帶領的“老中青”攻堅小隊憑借實干精神、專業素養和公司完備標準體系,從技術服務入手,贏得當地伙伴信任,讓“上海標準”在大灣區落地生根。未來,他們還將拓展片區化智慧管養、智慧停車等新興領域,深化上海經驗在灣區的影響力。
數字賦能浪潮中,智能運維事業部以“五全”為目標默默耕耘。他們用每一次蛻變、創新和堅守,書寫著新時代運維人的實干擔當,持續當好城市精細治理的“繡花針”,為城市交通的安全暢通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這支團隊也將繼續在這條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道路上,以智慧和汗水,為城市交通的未來描繪更加絢麗的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