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2018年夏天的銅缽灣,東山養殖戶林進東在網箱里養著一批黃鰭鯛,那是當地傳統的高價養殖魚。
平時林進東不會過多打擾這些黃鰭鯛,只會在需要管理的時候過去看看,所以沒注意到一些“雜魚”在不知不覺中混進去了。
這些“雜魚”本來是個頭比較小的,捕撈量還非常大,所以在漁民的眼中是很不受待見的魚類,就算撈上來了也就能做成魚干,一斤賣個五六塊錢這樣。
但不一樣的是,這些漁民口中的“雜魚”進入網箱之后,因為“不愁吃喝”,把自己養成了白白胖胖的樣子。
等到捕撈季節到來之后,林進東將自己的網箱拉上來,發現里面竟然進來幾條不值錢的野生魚,于是就將它們帶回去做成了菜吃。
結果本來并不算太好吃的魚肉在飼養下竟然變得肥滿細膩,這意味著它的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肯定是提高了的。
林進東左思右想,最終決定試著人工養殖這種“雜魚”,想著說不定這是一個新的商機。
結果還真讓林進東猜中了,經過養殖后的“雜魚”竟然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目前在市場上的批發價能到七八十塊錢一斤。
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雜魚”如今變成了能帶動致富的“翻身魚”呢?
?——【·“翻身”的魚·】——?
這種魚叫做巴浪魚,學名藍圓鲹,它的體型像被精心設計過的魚雷——紡錘形的身體,側面扁平,能減少游動時的水阻。
成年個體一般長20-30厘米,最大能到40厘米,體重在150-300克之間。
它的背部是藍灰色的,像蒙著一層海水的陰影,腹部卻銀白如雪,這種“反蔭蔽”體色是海洋生物的常見偽裝術:
從上方看,背部的顏色和深海融為一體;從下方看,腹部的銀色能反射天光,讓捕食者難以發現。
最顯眼的是它鰓蓋后那塊半月形的黑斑,像被誰用墨筆點了一下。
漁民說這是“巴浪魚的記號”,其實這是它的“種內識別符”——在龐大的魚群里,這個黑斑能幫助同類確認身份。
它的眼睛很大,幾乎占了頭部的 1/3,而且有發達的脂眼瞼:一層透明的“眼皮”,能在高速游動時保護眼球,還能過濾強光,讓它在水面附近也能看清獵物。
巴浪魚的鱗片細小而密集,像披著一層光滑的鎧甲,用手摸上去幾乎感覺不到鱗片的邊緣。
側線從頭部延伸到尾部,前半段微微彎曲,后半段則筆直,上面還長著棱鱗——這些像小鋸齒的鱗片,能增強水流感知能力,讓它在魚群中不會撞到同類。
尾鰭是深叉形的,展開時像把剪刀,擺動起來爆發力極強,這也是它能快速游動、靈活轉向的關鍵。
巴浪魚是典型的“群居動物”,一個魚群能有幾萬甚至幾十萬條。
它們的游動路線像游牧民族,跟著洋流和食物移動,所以漁民叫它們 “隨波魚”。
在我國東南沿海,每年春季,它們會從深海洄游到淺海產卵;秋季又游回深海越冬。
這種洄游不是盲目移動,而是精準的“覓食遷徙”—— 哪里有浮游生物爆發,哪里有小魚群,它們就往哪里去。
作為“廣食性魚類”,巴浪魚從不挑食,小的時候吃橈足類、磷蝦幼體,長大后就捕食小魚、頭足類,甚至會吃其他魚的卵。
在網箱里,它們對人工飼料的適應力也很強,不管是顆粒飼料、藻類粉末還是魚糜,都吃得津津有味。
廈門大學的研究顯示,養殖巴浪魚的腸道消化酶活性比野生的高15%,這也是它們在網箱里長得更快、肉質更肥的原因之一。
它們的攝食時間很有規律:清晨和傍晚最活躍,中午陽光強時就潛入稍深的水層。
漁民們掌握了這個規律,常在黎明時分撒網,一捕就是一大群。
不過巴浪魚也很“機警”,一旦發現漁網或天敵,魚群會瞬間散開,像被風吹散的銀霧,等危險過后又迅速聚攏。
這種 “聚散自如” 的能力,讓它們在海洋中延續了千萬年。
巴浪魚的分布范圍很廣,堪稱 “海洋里的常見居民”,在太平洋西部,從日本海到菲律賓海域,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在印度洋北部,緬甸、泰國沿海也有分布。
野生巴浪魚之所以被當作“雜魚”,主要是因為數量太多,巨大的捕撈量,讓它的價格一直上不去。
但實際上,檢測顯示,巴浪魚的蛋白質含量達20%,和三文魚相當;
脂肪含量雖低(約 3%),但其中多不飽和脂肪酸占比超過40%,尤其是EPA和DHA,對人的健康有益。
當然,野生巴浪魚的鈣磷含量也很高,但野生巴浪魚也有缺點:個體小,肉質偏硬,腥味重。
而養殖巴浪魚因為生長周期穩定、飼料營養均衡,肌肉脂肪含量提高,肉質更細膩;
同時,網箱里的環境穩定,減少了野生魚因長途洄游積累的乳酸,腥味也大大降低,這也是養殖巴浪魚能賣出高價的核心原因。
站在銅缽灣的養殖平臺上,夕陽把海面染成金色,網箱里的巴浪魚躍出水面,劃出一道道銀色的弧線。
從2018年那幾條意外闖入的野生巴浪魚,到如今年產值5億元的產業,這條曾經的“雜魚”,書寫了一個關于發現與創造的故事。
巴浪魚的逆襲,告訴我們三個道理:一是價值需要被發現。
野生巴浪魚的“廉價”,只是因為我們沒找到它的最佳利用方式;
二是科技創造價值,從馴化幼苗到研發飼料,每一項技術突破都讓價值提升;
三是產業需要協同,養殖、加工、銷售、政策支持,缺一不可。
這條魚的故事還在繼續,它從大海中來,被人類用智慧賦予了新的價值;它又回到市場中,用美味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未來,它或許會以更多樣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無論如何,它都將提醒我們:尊重自然,善用科技,每一種生命都能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
參考:
漳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福建漳州多樣化海水養殖模式鍛造百億漁業》2025-6-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