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富士康忙著“去中國化”,一個曾被郭臺銘賞識的車間女工悄然改寫了游戲規則。
2024年營收飆升至2688億元,凈利潤突破133億,24萬員工組成的制造網絡,如今又掌握著蘋果的生產鏈。
被稱為“第二個富士康”的它,到底什么來路?
反超:從“賞飯吃”到“搶飯碗”
2019年,當郭臺銘宣稱“富士康給大陸賞飯吃”時,他或許未曾料到,卻是打臉了自己。同年,富士康切斷華為手機代工,全力押注蘋果。而蘋果的回應卻是:2023年將iPhone15的27%訂單轉給立訊精密與和碩。
這記重拳背后,是立訊精密的狂飆突進。2024年,立訊營收2687.95億元,凈利潤133.66億元,員工規模突破24萬,體量直逼富士康巔峰時期。
更致命的是,立訊在蘋果供應鏈的滲透率已超75%,庫克甚至公開稱贊其AirPods產線“良品率接近100%”。
諷刺的是,立訊創始人王來春的起點正是富士康深圳工廠。從流水線女工到身家1315億元的潮汕女首富,她用了37年完成對“老師”的逆襲。
當郭臺銘在印度為2.5萬崗位培訓發愁時,王來春的并購團隊正進駐慕尼黑,接管萊尼的全球26國工廠。
實際這王來春,曾是富士康深圳工廠的一名普通工人。她的經歷堪稱中國制造業的傳奇:從流水線起步,憑借勤奮和洞察力在十年間晉升至管理層。后來,她做出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離開富士康,在1999年創立立訊精密。
更讓整個行業震驚的是,當時的富士康沒有打壓這位“叛徒”,反而慷慨地給予立訊精密大量代工訂單。“郭先生或許認為立訊只能依附于富士康生存。”一位不愿具名的富士康前高管坦言。
不過這2010年,兩家的分水嶺便已經出現了。
立訊連續發起16起并購,業務從零部件延伸到手機、汽車、通信等整機代工。它悄然打入蘋果供應鏈。真正的爆發源于蘋果AirPods的需求海嘯:前代工廠英業達的產能和良品率告急,蘋果不得不尋找新伙伴。
而就在立訊精密一路向前,富士康在印度陷入了令人擔憂的“失血狀態”。投資百億的工廠面臨嚴重水土不服:基礎設施落后、勞動力效率低下、文化差異巨大,這些問題嚴重拖累了印度工廠的整體表現。
可以說,2019年高喊“去中國化”的郭臺銘低估了海外建廠的系統風險,成本未控住,品質更下滑,其‘中國速度’在印度完全失靈。
更不必說,郭臺銘的汽車夢碎卻是在2015年便有端倪。富士康與和諧汽車合作的造車項目無疾而終。而王來春早在2011年就埋下伏筆:成立汽車事業部,從最擅長的線束和連接器切入。
新能源汽車的爆發給了立訊歷史性機遇。
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1286.6萬輛,滲透率40.9%,全球每三輛電動車就有一輛產自中國。立訊的汽車線束業務順勢猛漲,單車價值從燃油車3000元躍升至電動車8000元。
2024年,立訊汽車業務營收137.58億元,同比激增48.7%。其秘密武器是通過收購實現技術躍遷,2014年收購德國Suk,切入車身控制系統。2024年控股萊尼,斬獲奔馳、寶馬等全球80%車企客戶。
隨后與奇瑞成立合資公司,量產特斯拉Cybertruck中控模組,總之當富士康因印度工廠50%的良品率遭蘋果詬病時,立訊的全球化布局已形成“鐵三角”。
越南、馬來西亞工廠承接消費電子訂單萊尼提供高端車用線束研發能力。墨西哥基地服務特斯拉北美需求。
那這立訊成績單有多漂亮呢?
全年營收2687億,日均7.36億的現金流背后,是每臺iPhone16攝像頭模組里立訊零件。此外133億凈利潤中,汽車電子板塊增速超40%,TWS耳機全球市占率突破35%。
而另外的鄭州生產基地每1.2秒下線一部手機,但車間里穿梭的已不是密集人海,而是能自主診斷故障的工業機器人集群。
若說富士康是用百萬勞工筑起生產鏈,立訊便是人機協作模式大搞智能生態。
而另外的富士康在海外擴張版圖接連崩塌,美國工廠淪為“爛尾標本”,印度工廠生產的iPhone 15因50%的良品率被蘋果退貨,越南工廠在電力短缺和人才斷層中掙扎。郭臺銘的“脫中戰略”成了代價高昂的豪賭。
更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2025年4月,蘋果將iPhone 17的試產放在印度,富士康工廠卻撤走了最后300名中國工程師。
而當印度工人還在學習擰螺絲時,立訊精密蘇州工廠的機械臂已實現90秒組裝整機。曾經的依附關系,如今的行業翹楚,立訊終究是趟出了一條不同于富士康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