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印度學者的文章在網絡上火了,他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拋出個讓人眼前一亮的觀點:中國是個“萬神庇護”的國家,韌性強到幾乎無法被打敗。
這話聽起來有點玄乎,但細品卻能感覺到他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精神的深刻洞察。
薩姆·阿羅拉在Quora上的一篇回答讓很多人刮目相看。他提到中美貿易戰時,覺得中國人的反應淡定得像沒事人一樣。
2018年,美國對中國的商品加征關稅,想通過經濟壓力讓中國低頭。但阿羅拉發現,中國社會從上到下似乎都沒被這種壓力嚇倒。工廠照常開工,市場依然熱鬧,科技公司還在埋頭研發。
他覺得,這份從容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來自中國文化深處的底氣。他用“萬神庇護”來形容這種底氣,意思是中國的文化和精神像有無數神明加持,給了這個國家無與倫比的韌性。
他眼中的中國文化,核心是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融入日常。佛教講因果報應,道教講順應自然,這兩種哲學讓中國人形成了一種做事態度:埋頭干活,做好自己的事,不太糾結結果。
阿羅拉觀察到,這種態度不分職業高低。修鞋的老師傅一絲不茍地縫補鞋子,程序員在電腦前敲代碼到深夜,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反復調試設備,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里追求極致。他認為,這種專注和努力是中國能屹立五千年的關鍵。
說到歷史,阿羅拉對中國經歷的苦難印象深刻。他查過不少資料,知道20世紀30年代日本對重慶的轟炸讓城市滿目瘡痍,市民不得不在防空洞里躲避空襲。
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更是慘絕人寰,數十萬生命在侵略者的屠刀下消逝。還有13世紀蒙古鐵騎的入侵,19世紀鴉片戰爭帶來的屈辱,西方列強用武力迫使中國開放門戶。
這些苦難一次次考驗中國,但中華文明卻像打不死的小強,總能從廢墟中爬起來。阿羅拉覺得,這不是偶然,而是因為中國人有種深層的信仰:只要踏實做事,付出就會有回報。
他還注意到,中國文化里有一種“善業”的觀念。佛教里的“業”講的是因果,意思是你種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中國人把這個觀念融入生活,無論是種地、做生意還是搞科研,都相信努力不會白費。阿羅拉在文章里提到,他在中國的寺廟里看到過香火旺盛的場景,信眾點燃香燭,祈求平安和順利。
這些寺廟里供奉的佛像和道教神祇,跟印度的神明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觀音菩薩和印度教的某些女神形象。他覺得,這種文化上的共鳴讓他更容易理解中國的精神世界。
貿易戰期間,中國的表現讓阿羅拉更加堅定自己的看法。2018到2020年,美國不斷加碼關稅,中國則通過減稅、支持中小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來應對。華為這樣的企業被美國制裁后,沒選擇退縮,而是加緊研發自己的芯片和技術。
阿羅拉查過數據,2019年中國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了8.8%,遠超全球平均水平。他認為,這說明中國不光有文化底蘊,還有實際行動力。無論外部壓力多大,中國總能找到辦法穩住陣腳。
阿羅拉還提到,中國人對西方民主制度的看法跟西方人很不一樣。他在學術交流中聽到中國學者討論,西方民主講究多方博弈,但往往決策拖拉,效率低下。比如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動不動就卡在預算審批或者黨派爭斗里。
而中國的高鐵網絡、5G基站建設速度快得驚人。2018年,中國高鐵里程達到2.9萬公里,占全球的三分之二。阿羅拉覺得,這種執行力背后是文化和制度的雙重支撐。中國人講究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點在應對貿易戰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還觀察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東南亞國家像越南、馬來西亞,跟中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2019年,中國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貿易額達到6415億美元。
阿羅拉了解到,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幫這些國家建港口、修鐵路,當地經濟因此受益。他認為,這不只是經濟合作,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中國人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發展模式能給世界帶來好處。
歷史上的中國也不是沒遇到過內憂外患。阿羅拉翻閱過史料,知道清朝末年的動蕩讓中國幾乎四分五裂,但20世紀的奮斗讓國家重新站了起來。他提到,1949年后,中國從一窮二白走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靠的就是幾代人的埋頭苦干。
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接近10%,到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種成就讓阿羅拉覺得,中國人的“萬神庇護”不是迷信,而是對勤奮和韌性的生動描述。
他還對比了中西方的社會問題。在他看來,西方國家像美國,面臨毒品、暴力犯罪、教育水平下降等挑戰。2020年,美國的暴力犯罪率達到每10萬人中398起,而中國的這個數字遠低于此。阿羅拉覺得,中國的社會穩定和高效治理是個值得學習的地方。
他在文章里提到,美國自詡為“世界警察”,但在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中屢屢碰壁,撤軍時往往灰頭土臉。相比之下,中國更注重國內發展和區域合作,沒那么多對外干預的包袱。
阿羅拉的觀點里有個很有意思的點:他覺得西方對中國的“無神論”標簽是個誤解。他認為,中國人雖然不一定信某個具體宗教,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其實有很強的精神內核。
佛教的因果觀、道教的自然觀、儒家的責任感,這些思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中國人的行為準則。他在中國的街頭看到過普通人捐款給寺廟,或者在社區里義務幫忙,這些小事讓他覺得,中國人的“信仰”體現在行動里,而不是空洞的口號。
他還提到,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是其韌性的重要來源。歷史上,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后,與本土的道教和儒教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三教合一傳統。南北朝時期,佛教寺院和道教宮觀并存,儒家思想則為社會提供道德規范。
阿羅拉查過資料,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寺院數量激增,到6世紀時達到3萬多座。這種文化融合讓中國在面對外來沖擊時,總能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同時保持自己的核心。
在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國的科技進步也讓阿羅拉印象深刻。2018年,中國在人工智能、5G、量子計算等領域投入巨大,專利申請量穩居世界第一。
他了解到,2020年中國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6.8萬件,超過美國。這種創新能力讓他覺得,中國不光靠歷史底蘊,還在用現代科技鞏固自己的地位。貿易戰沒能讓中國停下腳步,反而推動了自主研發的加速。
阿羅拉還提到,中國人對未來的態度很務實。他在跟中國朋友交流時,發現他們很少抱怨外部環境,而是更關注怎么解決問題。
比如貿易戰導致出口成本上升后,很多企業開始開拓東南亞和非洲市場。2019年,中國對非洲的出口額增長了2.1%,達到1048億美元。他覺得,這種靈活性和執行力是西方國家很難比的。
他還觀察到,中國文化的傳播力在增強。中國的電影、音樂、美食在全球越來越受歡迎。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642億元,國產片占比超過60%。
阿羅拉提到,他在印度看到過中國的火鍋店和茶飲店,生意火爆得不行。這讓他覺得,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正在悄悄改變世界對中國的看法。
總的來說,阿羅拉認為,中國的“萬神庇護”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綜合體現。歷史上的苦難、現實中的挑戰,都沒能打垮這個國家。相反,中國人用勤奮和智慧,把每一次危機都變成了機遇。
他在文章里寫道,中國的未來不僅是自己的,也是世界的。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國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而其他國家如果不想被甩開,就得學著跟中國合作,而不是對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