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十里揚州路,杏林遍栽千帳燈。”7月21日,“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傳播社會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揚州市廣陵區湯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行。據介紹,這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重新啟動校外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以來,首個在京外設立的以中醫藥文化傳播為核心使命的社會實踐基地。在接下來的3天時間里,北京中醫藥大學專家團隊將分別在廣陵區東關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陵區中醫院門診、廣陵經開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義診,讓更多人民群眾在家門口看上北京名中醫。
當天,北京中醫藥大學團委副書記艾華以及管理學院、針灸推拿學院、中醫學院專家教授帶領學生實踐團來到揚州市廣陵區湯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廣陵區衛健委、相關醫療衛生單位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探討交流。廣陵區委副書記王震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團委副書記艾華共同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傳播社會實踐基地”揭牌。
姚斌彬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專業的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他臨床擅長以針灸推拿、中藥聯合現代康復技術治療多種疾病,特別在青少年眼睛近視、脊椎側彎以及各種人群的體重管理等方面有著豐富的診療經驗。作為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工作的揚州人,7月初開始,他已在廣陵區湯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坐診。姚斌彬表示,在未來的實踐活動中,將以臨床醫學專家團隊為技術主力,以服務揚州百姓健康為核心宗旨,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根本目標,積極開展義診、調研、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等多層面活動,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能夠為中醫藥文化傳播與家鄉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廣陵區委副書記王震表示,作為“好地方”揚州的主城區、核心區,廣陵區歷史文脈綿長,自古名醫輩出,“廣陵醫派”文化底蘊深厚,群眾基礎廣泛。近年來,廣陵區致力于“民生幸福首善區”打造,不斷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積極打造集中醫診療、康養融合、文化傳承于一體的中醫藥發展新高地。湯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基層醫療的“網底”,具備良好的服務基礎和發展潛力,是承接北中醫優質資源、推動中醫藥文化在社區生根發芽的理想場所。
王震說,本次實踐基地的揭牌,不僅讓廣陵區搭上了對接頂級智力、頂尖技術的“直通車”,也構建起了中醫藥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橋梁。
北京中醫藥大學團委副書記艾華表示,北京中醫藥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肩負著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時代使命。學校是國家“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和“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國務院批準最早創辦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始終在中醫藥高等教育領域勇立潮頭,發揮著引領方向、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的重要作用。
社會實踐是該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子們扎根土地,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重要路徑。近年來,校團委作為牽頭單位,精心組織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社會實踐活動,鑄就了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實踐育人”品牌。僅2024年暑期就派出530余支實踐團隊、5000余人次師生,開展了2000余場中醫藥特色實踐活動,足跡遍布全國770余個鄉鎮社區,直接服務群眾超64800人。
此次在廣陵區設立“中醫藥文化傳播社會實踐基地”,是校團委著力推動的創新試點項目,也是時隔多年,北京中醫藥大學重新啟動校外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以來,首個在京外設立的以中醫藥文化傳播為核心使命的社會實踐基地,承載著探索校地協同傳播中醫藥文化新路徑的重要意義。北京中醫藥大學師生將依托基地開展中醫藥知識普及、中醫義診服務、中醫藥文化體驗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更多人民群眾走近中醫藥、了解中醫藥、熱愛中醫藥。
記者了解到,7月22日上午、7月23日上午、7月24日上午,北京中醫藥大學專家團隊將分別在廣陵區東關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陵區中醫院門診、廣陵經開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義診,義診專科主要涉及針灸推拿科、骨科、內分泌科、肛腸科、治未病科、腦病科等。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韓秋 顧瀟
(街道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