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圍繞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安全和質量問題,以及惡性內卷亂象,自4月份以來,短短三個月內,工信部以及相關部門不僅已經連續10余次重磅發聲和出拳整治,而且為了規范和引導行業的健康發展和有序競爭,近段時間以來,規范和整治行動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繼7月16日,國常會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出現的各種非理性競爭現象,提出三點規范舉措之后,有媒體報道,為了進一步聚焦“綜合整治新能源汽車行業非理性競爭問題”,7月17日,相關部門指導組已經與北汽集團、比亞迪集團、中汽協等企業以及協會機構進行了座談交流。
7月18日,工信部等部門再次聯合召開了新能源汽車行業座談會,以部署進一步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工作。此次座談再次提及了四點要求,一是加強監督檢查,二是健全長效機制,三是強化標準引領,四是加強行業自律。在此次座談中,有17家重點汽車企業參與了此次座談。
圍繞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秩序規范,三天內三項重大動作,這顯然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圍繞近幾年來國內車市的無序競爭、惡性內卷以及價格戰等行業亂象,汽車行業內卷的整治力度和整治強度正在不斷提高和加強,國內車市或將很快迎來史上最嚴厲的監管和鐵腕整治。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監管重拳第一次出手整治和規范汽車產業的競爭秩序了。為了推動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今年3月28日,工信部就發布了《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對電池安全提出了更高標準,“不起火,不爆炸”首次上升為強制性要求,而這份新規也被業界稱為“史上最強電池安全令”。
4月14日,工信部雷霆出手整治汽車行業智駕亂象,明確要求汽車企業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5月8日,工信部再次出手隱藏式門把手,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對電動式、隱藏式車門把手的安全邏輯,冗余設計、安全標志的可見性以及結構強度等提出了新的規定。
5月底,伴隨著汽車行業新一輪價格戰爆發,針對中汽協發出的關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倡議書,工信部也迅速回應表態將“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6月9日,為督促企業規范生產經營和宣傳營銷行為,守牢安全底線,工信部正式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2025年度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一致性監督檢查工作的通知》。
在嚴格監管汽車產業質量和安全的同時,針對6月份以來國內多家車企關于縮短供應商支付賬期至60天的承諾,7月9日,工信部更是在“全國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投訴平臺”開通了“重點車企踐行賬期承諾線上問題(建議)反映窗口”。
不難發現,近三個多月時間來,圍繞電池安全、智能駕駛、隱藏式門把手,以及行業價格戰,產品質量、供應商賬期……伴隨著整治行動的不斷深入,汽車行業的整治行動也逐漸從產品安全、產品質量逐漸擴展到了行業價格戰以及產業鏈層面。
而政策密集出臺,監管重拳頻頻出手的背后,是汽車產業的發展亟需回歸健康、理性、公平、公正的競爭秩序。眾所周知,在近幾年來的市場價格戰和內卷潮推動下,汽車行業利潤率持續走低,不僅主機廠面臨著虧錢賣車的窘境,而且伴隨著主機廠將成本壓力向上下游合作車企轉移傳導,從汽車產業鏈上游的供應商到下游的經銷商,也都普遍面臨著資金壓力。
在價格戰的沖擊下,產業鏈的成本和利潤空間被不斷擠壓,為了追求速度,部分車企研發周期和品質驗證周期被不斷縮短和壓榨,也為產品品質和質量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帶來了風險。
為了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行業亂象亟需得到有效地整治,車市發展亟需回歸健康的發展正軌。
從近幾個月的整頓行動來看,雖然整治車市內卷式競爭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在監管部門的重拳出擊下,推動汽車產業健康發展,抵制行業惡性競爭已經成為了產業鏈共識。而在監管部門的推動下,伴隨著行業加強自律,汽車產業的整頓行動也有望陸續收獲成效。對此,我們也將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