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寧波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滾滾熱浪下,被熱到倒的患者明顯多了起來。幾天前,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接診了一位熱射病的戶外工作者。送到醫院時,他的體溫高到耳溫槍都測不出來。醫生提醒:“熱得要命”真不是開玩笑!
圖片來源:包圖網
6點干到10點,他熱昏在工地
60歲的吳先生(化名)是一名戶外工作者,當天上午他從6點就開始工作,干到9點多的時候,感覺有點頭暈,他想著快點干完活,也沒顧得上多喝水也沒有休息。
等到10點左右,他自覺頭暈加重,伴有胸悶,渾身沒有力氣,很快就出現意識不清昏倒在地,立即被工友送到了李惠利醫院急診科。
“病人送來的時候,體溫已經高到測不出來了。”據急診科周夷霞副主任醫師描述,這意味著吳先生的體溫已經超過43℃,被診斷為熱射病,送入EICU搶救。
醫護團隊立即予以對癥治療,用冰毯降溫、大量補液。2小時后,體溫降到了38℃。不過由于過高的體溫對他的呼吸、神經、心臟、腎臟等多系統造成嚴重損傷,醫護團隊為其實施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目標體溫管理、血液凈化以及營養支持治療。3天后,吳先生情況逐漸好轉,成功拔管后轉到普通病房繼續診治。
周夷霞醫生在ICU
警惕“高熱、無汗和意識障礙”
“熱射病從輕微中暑發展到致命性熱射病,可能只需要短短幾小時,這是最可怕的。”周夷霞介紹,熱射病屬于重癥中暑,其典型癥狀主要表現為高熱、無汗和意識障礙三聯征。高熱時,患者體溫顯著升高,皮膚摸起來燙手;無汗是由于汗腺功能衰竭;意識障礙則包括不同程度的嗜睡、昏迷等,嚴重者還會出現譫妄、抽搐等癥狀。
患者的體溫一般持續大于40℃,還會出現休克、心肌損害、呼吸困難等,不及時救治,將導致不可逆的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熱射病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預后極差,病死率高達50%以上,對于50周歲以上的患者來說死亡率甚至達到70%左右。因此,一旦發現相關癥狀,必須迅速采取措施,及時送醫治療。”
開著空調也會熱到出問題
周夷霞提到,熱射病分為勞力型和非勞力型。勞力型常見于在高溫環境下從事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的人群;而非勞力型多發生于年老體弱、患有慢性疾病或體溫調節功能失衡等的人群。此前,李惠利醫院曾接診過一名70歲因為不舍得全屋開空調差點害了自己的老年患者。
李大爺居住在三室一廳的老小區,平時在客廳待的時間較多,所以習慣只在客廳里開空調,溫度設定在26℃。
當天,他吃飯、上廁所、倒水等進進出出客廳幾十次,穿梭在不同溫差的房間,要么熱得出汗,要么對著空調出風口直吹。到傍晚出現了惡心、嘔吐伴頭暈的癥狀,家人立即把他送進了醫院。
李大爺來醫院的時候測血壓90/54mmHg,屬于休克狀態。醫生立即給老人家補液處理,經過對癥治療,李大爺的病情得到緩解。
此外,有些產婦坐月子時恪守傳統習俗,堅持不見光、不通風、不吹空調。然而,在“桑拿天”里,室內環境本就悶熱難當,這些不當的護理方式更是加劇了風險,因此每年產婦在產褥期出現熱射病的情況并不少見。
急診搶救室
發現疑似熱射病患者如何急救?
一旦發現有人疑似熱射病,應立即采取急救措施,迅速將患者轉移到通風、陰涼處;解開衣物,用濕毛巾冷敷頭部、頸部、腋窩和腹股溝等大血管部位,或用涼水擦拭全身,快速幫助患者降溫;同時,撥打120急救電話,在等待過程中持續監測患者體溫和生命體征。
周夷霞建議,除減少高溫暴露、做好防曬與降溫以及科學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外,老人、兒童、孕婦、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礎病的人群是熱射病高危人群,需格外注意防暑,家人應做好照護,避免其單獨在高溫環境中活動,同時識別預警信號。
若出現頭暈、頭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中暑先兆癥狀或體溫升高(≥38℃)、面色潮紅、皮膚灼熱等情況,需立即停止活動,轉移至陰涼通風處降溫、補水,如癥狀無緩解應及時就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