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持續高溫,多地氣溫突破40℃,熱射病(重癥中暑)的新聞頻頻出現。這種“高溫殺手”并非普通中暑,而是會引發多器官衰竭的致命急癥!
你可能不知道:
高熱環境下發病可能僅需15分鐘
戶外勞動者、運動員、老年人都是高危人群
意識模糊、抽搐是典型癥狀
熱射病的概念
其實,所謂的熱射病就是老百姓所說的中暑,但是屬于一種重癥中暑。從醫學機制上去理解的話,熱射病是由于暴露于熱環境和劇烈運動所致的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最終導致機體的核心溫度大于40攝氏度,并且合并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病癥。ICU的熱射病患者病死率可以超過50%。
兩大誤區
醫學界在每年夏季都會發出各種關于熱射病防治的科普警示,但是只要高溫天持續出現,熱射病的病例依然會或多或少地出現在急診室。除了各個方面對于該疾病本身的重視層度不夠統一之外,我們在救治過程中發現,廣大市民對于疾病本身特點的認知方面還存在一些誤區。
01. 誤區一
不出門,不曬太陽,就不會導致熱射病,這是一種誤區。醫學上將熱射病分為經典型和勞力型兩種。經典型熱射病是由于被動暴露于熱環境導致,發病人群常常為年幼者,孕婦,老年群體以及伴有嚴重基礎疾病的個體。這部分人群在夏季就需要得到特別關注。我們在臨床上往往會聽到家屬這種表述,老人沒有出家門一步,怎么也會中暑導致熱射病的。其實,這部分患者往往對于室內氣溫的感知能力是下降的,部分患者家中室內溫度甚至超過30攝氏度,依然不開啟空調,甚至沒有電風扇,再加上居住空間狹小,補水不足,家人看護缺失,最終導致了熱射病的發生。
02. 誤區二
體溫不高,不一定是熱射病,這是第二種誤區。熱射病診斷中要求核心溫度達到40攝氏度。但是在臨床實踐中,我們不一定能夠第一時間獲取核心溫度。從體溫檢測的方法來說,直腸溫度最接近核心溫度,其次是耳溫,最后是腋下溫度(熱射病患者昏迷狀態時,一般不采用口表測量體溫)。因此在條件受限的情況下,診斷熱射病不能僅僅局限于體溫而導致后續的救治發生延誤。
高熱往往是熱射病的首發癥狀,但是還有不少其他前驅癥狀值得重視。熱射病常常合并其他臟器功能損害的癥狀,比如一些老年患者前期出現的煩渴,尿少,瞻望,煩躁等表現常常得不到重視。部分從事體力勞動或大運量訓練的患者則表現為極度疲勞,注意力渙散,全身不適,嘔吐,心悸,短暫暈厥等癥狀。而嘔吐咖啡色液體,醬油色尿等癥狀來得非常緊急,不易第一時間被聯想到熱射病。但是患者如果有熱環境的暴露史,再加上體溫升高,就要及時考慮熱射病的診斷,作出對策。
防護措施
發現熱射病,切記降溫第一,送醫院第二。這里不是說送醫院不緊急,而是強調一旦發現疑似熱射病患者,就應該爭分奪秒在現場第一時間給予救治,而不應該單純忙于轉運。現場目擊者應該及時將患者脫離熱環境,放在通風陰涼,甚至有空調的環境下,在呼叫120救護車的同時,立即給予患者涼水擦浴,冷水浸泡,冰敷,電扇吹風等各種降溫措施,力求在30分鐘內將患者核心溫度降至39攝氏度以下,2小時內降至38.5攝氏度以下,這對降低病死率非常重要。包括在轉運過程中的患者管理同樣重要,必須密切監測體溫,始終遵循“邊降溫,邊轉運”的原則。
熱射病的預防
熱射病雖然可怕,但是完全可以預防。熱射病一旦出現多臟器功能損害,其病死率和致殘率都非常高,遠不是常規認知中的普通中暑可比。但相比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救治過程來說,熱射病卻是一種完全可以預防的疾病。牢牢抓住發病過程中的環境因素,個體因素和勞力因素,針對性給予科學管理和應對,比如關心居家老年人的室溫控制,戶外工作者在工作時間段上給予彈性管理機制,高負荷戶外工作和運動期間注意強度的控制和水份的補充等等。因此,對于熱射病的充分認知,科學宣傳以及主動預防,是我們每一個市民安全度夏的重要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