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陳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黃淮實驗室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日聯合發布的《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5)——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研究》顯示,京津冀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交通一體化持續拓展。
報告由2個總報告、7個專題報告和3個區域報告構成,采用文獻研究、統計分析、實地調研、實證研究等多種方法,在理論層面,明確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的內涵、新要求及重要著力點,并從“約束—目標—動力—保障—路徑”的系統集成視角,構建推動京津冀高質量一體化的理論分析框架;在實踐層面,探討京津冀高質量一體化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十五五”時期推動京津冀高質量一體化的關鍵舉措。
報告對比分析了我國東部三大城市群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現狀,對京津冀非首都功能疏解、協同創新、產業、生態、城鎮體系、交通、基本公共服務高質量一體化的進展與成效進行了深入剖析,并對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在推動京津冀高質量一體化中的地位與作用發揮情況進行了探討。
研究發現,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顯著,助力京津冀高質量一體化加快推進;協同創新格局不斷深化,區域創新實力持續增強;產業協作不斷走深走實,“鏈群”建設助力產業高質量一體化;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交通一體化持續拓展;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持續推進,驅動京津冀民生服務均等化發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綠色低碳發展不斷深化。
同時,京津冀三地也面臨諸多亟須解決的問題,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較為突出,資源配置不均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二是區域一體化機制尚未形成,市場化運營機制需加快建設;三是區域發展關鍵領域協同關聯度有待提升,北京輻射帶動作用亟須強化;四是非首都功能疏解壓力尚大,基礎設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
為推動京津冀高質量一體化,報告建議,疏通“制度經絡”,持續深化制度型開放協同,提升區域規則、政策、標準等“軟聯通”水平。激活“市場穴位”,以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關鍵資源開放共享。提升“產創韌性”,加強協同創新與產業協作共同體建設,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
報告還建議,要培育“機體氣血”,推進交通、基本公共服務及生態高質量一體化,筑牢區域高質量發展基底支撐。重構“空間骨架”,以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石家莊都市圈為支撐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夯實高質量一體化空間載體。(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